数字之光点亮共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

发布时间:2024-11-22 05:42:22 来源: sp20241122

  2013年,中国发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至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硕果累累,不仅提升了全球互联互通水平,推动了国际投资贸易繁荣发展,为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增添了更多确定性,还充分展现了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逐渐发展成为合作广泛、影响深远的世纪性工程。近年来,顺应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中国与共建国家加快数字经济领域交流合作,特别是2017年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以来,中国与共建国家携手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创新发展、科技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在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现有产业劳动生产率、培育新市场和产业新增长点、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增长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需要更好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让数字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共建国家。

  需要看到,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多重优势,数字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当前,需要找好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生长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作用。

  一是积极推动共建国家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要立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要积极分享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经验,促进共建国家农业生产、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鼓励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促进智慧物流、在线旅游、移动支付、数字创意和分享经济等服务业的持续发展。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改善文化教育、健康医疗、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和其他公共服务,促进共建国家社会事业发展进步。应该看到,在众多数字化转型中,教育数字化是开辟发展新赛道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能够以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解答教育如何更好服务现代化、更好成就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新路径。为此,要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共建国家民众的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撑。

  二是加强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技能培训,为共享数字红利打好基础。数字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民众数字技能和素养的提升。数字素养是指对数字信息和技术的使用和理解,包括辨别和运用信息、把信息与数字技术结合进行创造和再创造、将数字技术用于情感交流和价值评价等社会生活的能力,而数字化技能指的是应用数字素养的能力。一方面,要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数字技能。鼓励政府部门、大学和研究机构、企业积极开展培训项目,促进数字技能的普及和提升。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和技术手段来缩小数字鸿沟,包括各国之间和各国之内的数字鸿沟。在此过程中,数字教育大有可为。一方面,数字教育能够突破时空界限,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人平等地获取教育资源、享有充分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字教育能够发挥技术的独特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智能化需求,让每一名学生拥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案。为此,要通过高校与企业、市场的紧密对接,加大数字人才深度融合培养,将人才培育供给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为共建国家输送更多数字技能人才。

  三是发挥数字助推决策的重要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顺应当前科学决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数据驱动决策的优势,通过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一方面,支持共建国家建设人口预测、资源配置、决策支持等智能工具,适应人口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借助模拟计算、数据挖掘等手段,构建数据驱动的研究新范式,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国家开展人工智能与数字伦理研究,科学研判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积极引导智能技术合理应用,让技术进步造福公众。

  四是增强数字经济的包容性普惠性,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惠及共建国家。纵览世界,许多国家将数字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发布相关规划、倡议和行动,谋划建设国家级数字平台,注重法治规范、数据治理和网络安全。各国积极联通基础设施,发展数字教材,创新组织形态,提升数字素养,探索数字学分及学位互认。例如,在中国,着眼缩小区域差距,实施“慕课西部行计划2.0”,提供19.8万门慕课及定制化课程,服务西部高校学生5.4亿人次。为此,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加快生产要素高效流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作用,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瞄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加快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让更多人共享数字时代发展红利。(韦法云 作者系安徽省高校管理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专家)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