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18:18:45 来源: sp20250110
乌干达农民与中国农业专家在稻田里交流。
中国农业育种专家龙文靖(右)指导乌干达技术员开展高粱新品种开发工作。
中国援埃塞俄比亚农业专家正在为当地学员授课。
中国农业专家正在指导乌干达农民收割稻谷。
在卢旺达东方省卡永扎区西卡村,村民们高兴地饮用井水。 以上图片均为本报记者黄培昭摄
中国专家在卢旺达当地村庄打井作业。 中地公司中东部非洲分公司供图
尼罗河全长约6670公里,流经卢旺达、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试种水稻、援建水井、推动技术合作……近年来,中国与尼罗河流域国家积极开展农业合作,用新品种、新设施、新技术助力各国提高农业产能,为尼罗河流域国家发展注入新活力,给各国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试种水稻——
“让布塔莱贾地区成为乌干达的‘鱼米之乡’”
阳光照耀下,整片稻田像是金黄色的海洋,稻穗沉甸甸地垂下,仿佛在向罗伯特致意。罗伯特是乌干达中部布塔莱贾地区的水稻种植户,他试种的中国水稻品种最近迎来了丰收。“我种了20多年水稻,这么高产还是第一次,感谢中国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罗伯特说。
有“高原水乡”之称的乌干达气候温和、雨量充沛,70%以上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陆续派出农业专家到布塔莱贾地区,帮助当地建设灌溉系统、引进新的水稻品种并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培训。2012年以来,中国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向乌干达派遣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积极与当地农民分享新技术,助力提升当地农业产能。目前,项目已执行至第三期,中国共派出近60名农业专家帮助乌干达发展农业生产,为当地农民开拓了脱贫增收新路径。
中国专家的到来,让罗伯特等当地农户非常高兴,在他们看来,中国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推动了当地水稻生产再上新台阶。在中国专家指导下,罗伯特目前已经掌握了杂交水稻高产栽培的全过程集成技术。
2023年,由第二期合作项目筛选的节水抗旱水稻新品种WDR—73在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喜获丰收,并在布塔莱贾地区等水稻产区成功推广种植,帮助约5000户农户受益。今年,中国专家正继续开展水稻新品种WDR—57的相关研究。中国援乌干达农业专家组组长张小强于2022年底就与其他中国农业专家抵达乌干达,展开第三期合作项目的执行工作。
“第三期合作项目主要借助中乌友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两大平台,更大范围推广中国技术,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张小强表示,在与乌干达的农业合作中,有机农业是重要内容之一。项目不仅引进中国节水抗旱杂交水稻新品种,还推广中国的稻田养鱼技术。“稻鱼共生既能保证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又可以促进产业生态的有机发展。”
随着水稻产量的上升,当地农户的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中国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农业发展资源,让布塔莱贾地区成为乌干达的‘鱼米之乡’。”罗伯特表示,他期待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更多杂交水稻种植等农业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提高当地农业生产能力,“希望水稻收成越来越好,让我们的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援建水井——
“现在大家喝水既方便又干净”
由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驱车东行大约两个小时,记者来到该国东方省卡永扎区西卡村。在村里的“愿景小学”里,老师和学生们正在井边打水。拧开阀门,清澈的地下水就源源不断地从水龙头中涌出。
这是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的其中一口,项目由中国地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地公司”)中东部非洲分公司承建。“中国援建的水井解决了用水难题,现在大家喝水既方便又干净!”西卡村村民巴拉欣尤扎说。
卢旺达被誉为“千丘之国”,许多地区水资源极为短缺。近年来,中国与卢旺达大力推动农业合作,中国企业承揽多个农田水利灌溉项目,在帮助卢旺达将荒坡变为良田的同时,还积极解决当地用水短缺问题。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为卢旺达东方省和南方省的11个地区援建了170口手压井、20口监测井以及10口太阳能潜水泵井,还向卢方提供水质检测和人员培训等技术服务支持。
西卡村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此前没有自来水供给,饮用水安全也得不到保障。“从前村民们在河沟、湖渠、沼泽中取水饮用。如果想喝上干净的饮用水,就得长途跋涉去其他地方取水。”巴拉欣尤扎表示,中国援建的水井交付使用两年多来,满足了当地10余万村民的用水需求。中国企业还安装了氯化系统对井水进行消毒,解决了饮用水安全问题。
卢旺达国家水务局农村供水服务部门负责人乌姆格瓦那扎表示,中国援建的水井为解决用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可持续方案。“通过增加监测井和太阳能潜水泵井,卢方还能对当地水质、水位进行长期动态监控,为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累经验。”中地公司中东部非洲分公司总经理朱兴辉表示,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已于去年底完成维保期并最终交验,现阶段各类型水井使用状况良好,极大地改善了卢旺达的用水条件,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赞誉。
卢旺达《新时代报》报道指出,中国援助卢旺达200口井项目是卢中友好的重要标志。卡永扎区负责社会事务的副区长让·达马瑟纳表示,新建的水井将对当地民众的健康和幸福产生积极影响,“我们都为这个水利工程的建成感到高兴。卢旺达和中国的合作将为卢旺达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技术合作——
“不断推进两国农业人才交流与培养”
在埃塞俄比亚奥罗米亚州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的农业试验田里,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的玉米尤其引人注目。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院长穆努革塔指着结实的玉米棒说:“看,这就是中国农业专家带领我们培育出来的。这种来自中国的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虫害强等明显优势。”
穆努革塔介绍,通过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中国专家把在中国国内新育成的6个玉米品种引进当地,经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试种成功。目前,埃塞俄比亚农业部正在推进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种植等工作。
“中国选育推广的优良玉米品种,能为埃塞俄比亚农业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做好种植实验的意义重大。”霍雷塔职业教育学院植物系主任赛伯卡表示,在中国专家指导下,他带领学生在灌溉、施肥、除草、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控,今年6月试种玉米迎来丰收。“我们现场架锅烧水,煮熟的玉米黄澄澄的,香气扑鼻,口感格外香甜!大家边品尝玉米边交流感受,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
“农业试验田的玉米有了新收成!”这一消息吸引当地多家媒体前来报道。赛伯卡激动地表示:“两国农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让示范种植取得了成功。中国的玉米品种非常适宜本地高海拔地区种植,我十分期待之后的大面积示范和推广种植效果。相信中国的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将进一步提高埃塞俄比亚的农业产能,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为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
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农业职教项目总负责人彭大军表示,项目实施20多年来,中国已累计派遣524人次农业专家赴埃塞俄比亚教学,培训当地教师、学生、农技人员近10万人次。“项目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业技术人才,如今,许多学员都在埃塞俄比亚农业领域任职。未来,我们将继续把中国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入埃塞俄比亚,不断推进两国农业人才交流与培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4日 17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