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7:46:44 来源: sp20250108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3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迎难而上,初心不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聚焦民生关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更有温度。
一年来,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调研,还是召开重要会议、作出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目光的落点,始终是人民。赴回迁居民社区看变化,到受灾群众家中问冷暖,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察民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习近平总书记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防范应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确保人民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句句叮咛,深深牵挂,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的真挚情怀,彰显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坚定信念。
今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同比增长5.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0.7个百分点。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民生答卷温暖人心。
兜牢民生底线,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12月上旬,河北涿州市刁窝镇佟村,五保户胡月梅家里暖意融融。洪涝灾害时损毁的房屋修缮一新,五间瓦房整洁透亮。“用的是新建材,铺的是地暖管,房里还装了助残设施,暖和又方便。”胡月梅说。
今年夏天,涿州遭遇洪涝灾害。大水退去后,胡月梅家的房子被鉴定为C级危房。“修房子政府给补贴,还有爱心企业帮扶、专人包户帮助。”胡月梅逐一细数,入冬前搬进了新家,收到新棉被,还有专为困难群众发放的温暖过冬补贴,“这个冬天过得很暖和,心里更暖和。”
“目前,全村所有C级危房都已修缮完成,D级危房全部拆除,安置费也都发放到位。”佟村党支部书记李涛说,房屋重建有序开展,农田生产也没落下。全村近2000亩耕地种上了冬小麦,剩下1000余亩耕地准备开春后种蔬菜。
正在翻盖新房的受灾村民王建军精气神十足:“大家伙都铆着一股劲儿,要把这季的冬小麦种好。”展望来年,王建军充满期待。
千方百计确保困难群众、受灾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佟村的故事,是寒冬里万千暖流中的寻常一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民生底线兜得更牢。今年以来,我国进一步完善对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的救助保障制度体系,加强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精准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推动各地更加精准、及时、有效做好社会救助工作。截至三季度末,为全国3995.2万城乡低保对象累计支出低保资金1436.8亿元,到今年6月底,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较去年同期提高4.8%、8.5%;将更多残疾儿童纳入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守住特殊群体特殊关爱底线。
保障水平不断提升。集采药价降了、基本养老金涨了、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了……今年以来,我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仅以医疗领域为例,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6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9元,分别比去年提高30元和5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印发,这是2021年以来的首次调整,通过对部分服务项目“增”“提”“调”,群众得到的实惠更多了,福利水平更高了。
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截至9月底,全国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0.6亿人、2.4亿人、3.0亿人。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健全,截至6月底,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突破4000万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稳步推进,不少灵活就业人员增厚养老保障。
一个个民生数据连缀成向上的曲线,不断织密扎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汇聚成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是在中国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形势下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殊为不易。
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首次超过10万亿元,增长3.6%,为基层“三保”提供有力支撑。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9%,民生重点领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四季度,中央财政增发一万亿元国债,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近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又下达48.46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受灾群众冬春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工作……
“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一系列惠民生政策的背后,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丁元竹表示。
这是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精准。
“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门诊,真是太好了!”上海市闵行区吴泾社区,听说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的专家团队将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患者张娜娜很惊喜。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出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10条举措,百姓看病更便捷舒心。
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我国将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住房、环境等民生事项不断融入国家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这是着眼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保障水平提升,更加有力。
“今年黄桃丰收,合作社吸纳的60多户脱贫户,每户增收七八千元。”年底盘账,湖南株洲炎陵县平乐村优农尚品水果种植专业合作联社负责人陈世丹笑得开心。“在县里的支持下,我们新建了无尘车间,最近忙着制作黄桃干,销量喜人。”陈世丹说。
每逢周末,浙江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妙山村的老邓漫画美术馆都会迎来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近年来,妙山村通过艺术乡建、乡村美育建设助推乡村振兴,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更为村民带来文化生活的享受。
今年以来,我国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增长、兜底线、减负担、促增收政策协同发力。多省份上调最低工资,1至10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1.6万亿元,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惠及约1.5亿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筑牢民生之本,就业形势总体改善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的就业形势面临不少挑战。
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近年新高,仅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项就突破1100万,而在过去3年,这项数据分别为874万、909万、1076万,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多地考察调研,多次对就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把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着力稳岗扩岗,切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陕西宝鸡市,相邻的渭滨区和凤县,一个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一个农民工就业需求集中,成为观察今年就业形势的“窗口”。
“最近找到工作了,专业匹配,月薪也很满意,我一定好好干!”在渭滨区人社局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帮助下,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杨佳惠求职成功,收到了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录用通知。“虽然6月份就毕业了,但就业帮扶没断线。”杨佳惠感慨,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几乎每月都电话回访,还几次上门走访,面对面指导就业。
渭滨区是宝鸡市的主城区,今年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较往年增多,与此同时,经营主体仍处于恢复当中,稳就业挑战不小。渭滨区人社局局长谢铁军介绍,为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压力,今年政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一方面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一方面增开招聘夜市,吸纳上百家企业,提供1600余个岗位。
与渭滨区相邻的凤县,农民工和大龄劳动者就业需求更为突出,建设零工市场成为当地稳就业的有力抓手。
“我42岁了,只会干点力气活,有适合我的工作吗?”半年前,求职者吴富东走进县里新开设的零工市场,提交完求职信息,没想到仅一周就收到7条聘用需求。“以前打零工,收入没保障。现在经过技能培训,我成为一家无纺布企业的流水线工人,月薪4000多元。”吴富东很满意。
从一域看全国,3组数据折射就业大局——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11月末,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低于2019年同期水平;截至10月底,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达3298万人,超过3000万人的年度任务。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改善,保持基本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实现了就业稳定增长、失业率平稳回落,成果来之不易。
稳住就业大盘背后,是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
政策应出尽出,就业服务更优。
落实吸纳就业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直补快办”,推行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一次性扩岗补助及时重启……今年以来,一系列力度大、靶向准的政策接连出台,各级政府各类资金直接支持就业创业超过2000亿元,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政策持续发力,帮助经营主体减负稳岗扩就业。
紧盯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更强。
派出“就业直通车”直达园区,成立农民工服务工作组,加强园区务工人员关怀……湖南省强化“输转直通、全程跟踪”的劳务协作服务,让农民工就业更安心。长沙市蓝思科技园外来务工人员马亮对园区的服务赞不绝口:“园区免费提供夫妻房,孩子还能就近读园区幼儿园,一系列保障服务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兜底线,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强保障,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拓渠道,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我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体系更加健全,重点群体就业持续改善。
深化技能提升,就业质量更高。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今年人社部门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加大技工教育投入,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1至9月,1300多万人次享受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随着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巩固增强,稳就业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我们对保持就业局势稳定充满信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展望明年,人社部门将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加快构建部门协同、系统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集成政策对就业的牵引力,加力推动就业形势持续好转。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没想到总书记会来到我们租住的公寓,还和我们聊起了家常。”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来自山东临沂的外来务工人员苏元宝和室友们向总书记介绍了自己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经历。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苏元宝依然激动不已。“高中毕业后来上海打拼15年,租住过每月租金1000多元的城中村,也合租过老旧小区每月3000多元的一居室,便利度和安全性都不如这里。我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
走进苏元宝的房间,四人间宽敞明亮,两个上下铺的布局类似学生宿舍,厨卫浴洗设备俱全,还有各自的储物和学习空间。每人每月500元的租金由公司负担,自己只需每月承担几十元的水电费。“这里离我单位也近,骑自行车只要5分钟。”苏元宝说。
“十四五”以来,上海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措力度,加快构建“一套房、一间房、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上海市房管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张冰介绍,目前,上海全市已筹措首批“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1.1万张,已供应9000余张,年内可全部投入供应。
放眼全国,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截至9月,全国筹集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04万套(间)的任务已完成72%。1至10月,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8万个,惠及居民870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以更大力度推进民生领域改革,让获得感更加充实。
“每个月的23日,养老金准时打进社保卡。而且这张社保卡还能办理企业年金、退休住院保障计划等事项,实现退休养老‘一网通办’。”上海一家企业退休职工沈明对社保卡拓展退休养老功能很满意。我国深化社保卡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推动多部门合作,全面支持跨省份领取养老金、跨省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发放等全国“一卡通”服务。目前全国持卡人数超13.7亿人,拓展应用目录清单160项,民生服务内容不断丰富。
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需要采取更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民生需要,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生活难题。
近年来,我国民生领域改革瞄准难点、堵点,迈出坚实步伐。医药改革持续释放红利,进一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公安机关全力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今年4至10月,全国累计办理“跨省通办”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57万张;医保码全国用户超10亿人,国家医保局推出首批16项医保服务,简化手续、精简材料、压缩时限……
加快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让幸福感更有保障。
走进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中心,大屏实时显示老人的心率、血压等监测情况,温馨的适老化改造细节随处可见。今年,北京市嵌入社区的老年护理中心相继投入使用。
病房里,医护人员正温柔地帮助88岁的老人盖云芳翻身。前段时间,盖云芳因脑梗入院,出院后一直卧床。如何照护老人,成了家里的难题。今年10月7日,老年护理中心试运行,盖云芳于11月顺利入住。“老年护理中心在社区医院里,老人既能得到医疗诊治,还有专业人员的照护,医保能报销80%左右,减轻了我们的负担。”盖云芳的儿子杨先生说。
当前,我国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8亿,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长远看,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今年以来,为应对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我国加快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幼”为重点努力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出台《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方案》《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托育机构质量评估标准》等,养老、托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这些政策举措着眼当下、立足长远,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表示,围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多部门协同发力,一揽子组合政策让优质托育服务惠及更多家庭。目前,我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达7.5万多家,提供的托位数达360多万个。
不只是养老、托育服务,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正式施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一项项惠民生、利长远政策落实落地,越来越多优质公共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不断健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让安全感更可持续。
“多亏了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帮我们解决了公厕停水没法使用的难题。”江苏徐州市睢宁县睢城街道花园社区居民张永中感激地说。原来,附近居民经常使用的这间公厕位于几个社区接合地带,由于水阀损坏及欠缴水费造成停水,又因涉及多个部门,停水问题难以解决,群众意见很大。
睢宁县创新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让群众矛盾诉求解决“只进一扇门”,面向群众设置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协调各部门解决群众诉求。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睢宁县推进“线上诉求一平台、线下问需一张网、现场服务一中心”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矛盾纠纷在基层解决。
这样的探索实践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社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逐渐提高,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
“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发展银发经济,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民生保障与改善工作作出明确部署。瞩望未来,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造福人民,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神州大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本报记者田泓、邵玉姿、强郁文、常碧罗、刘梦丹、原韬雄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25日 01 版)
相关阅读:
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①)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②)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③)
经济回升向好 外贸外资平稳运行(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④)
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开局之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述评⑤)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