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跑新赛道,广东制造业锚定这个“万亿级” | 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11-23 03:49:15 来源: sp20241123

“我们已经是全球领先了,接下来要为行业未来布局谋篇!”站在国家储能大厦尚未完工的展厅里,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书杰豪气干云。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下称“储能中心”),去年11月获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组建,是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走进储能中心。南方电网、大唐集团、亿纬锂能、国家能源集团……在储能中心的出资方里,14家产业链龙头企业一一在列,由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载体运营。目前,储能中心牵头成立的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覆盖本领域超 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超80%的上下游企业。

这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广东竞跑新型储能新赛道,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底气之一。

图为目前新型储能领域不同技术路线。

图为目前新型储能领域不同技术路线。

“产业风口”到来,新型储能“起飞”遇共性难题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包括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快速提升。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15.16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1.9%,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接近40%。

但是“风光”虽好,却不完美。受气候、季节等自然因素影响,新能源发电往往要“看天吃饭”, 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显著,难以稳定可靠地持续供电。大规模消纳并网,需要储能电站来调配。

“如同充电宝,在风电、光伏大发时或者用电低谷时充电,在风光出力小或者用电高峰时放电,以平稳电网运行。” 李书杰说。

作为新能源配套产业,我国储能产业站上了“风口”。相比于代表传统储能方式的抽水蓄能电站,包括新型锂电池、压缩空气、飞轮、重力储能等技术路线在内的新型储能电站选址灵活、建设周期短、反应速度快,在新能源消纳领域优势明显。

“当前,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已经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削峰填谷,拓展到新能源并网、微电网等领域,新能源配储、独立储能、用户侧储能项目快速推进,规模持续大幅增长,万亿级的产业规模并不夸大。”李书杰说。

图为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

图为我国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

新型储能在全国各地加速落地。赛道热度居高不下: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34.5兆瓦,相当于1.4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以满足2000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仅2023年一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已是“十三五”末装机规模的近10倍。

今年,“发展新型储能”更是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站在“风口”起飞的新型储能产业,仍然存在安全、经济、效能等共性技术难题有待突破。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电化学储能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钟国彬说,我国新型储能仍处于商业化初期,正在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此前,中电联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也显示,新能源配置的储能项目等效利用系数仅为6.1%。

多方协作破题, 广东聚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储能中心相当于‘武林盟主’,要推动多方协作解决行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钟国彬说,当前,储能中心正在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技术和装备,聚焦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五大领域以及全过程安全、能量精准管控、创新智慧调控等三个规模化支撑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这是储能中心的使命,在钟国彬看来,也是储能中心花落广东的原因。

“广东是全国储能电池产业配套最全的地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应用市场,能够迅速形成产业集聚。”钟国彬说。

图为广东佛山宝塘储能电站。

图为广东佛山宝塘储能电站。

储能中心落地白云区不到半年,已经吸引了北京卫蓝、上海良信、上海奥威、东阳光、珠海冠宇等一批新型储能产业链企业。

“我们在国内光伏低压开关器件、储能低压开关器件的市场占有率高,但再继续往上走,必须要依靠国家级平台来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上海良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任思龙说,希望在储能中心加强与其他单位合作,推动储能断路器的技术开发和标准制定。

“储能中心正在打造国家级新型储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基地,广东电网支持配建 220千瓦变电站,未来将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型储能企业、创业团队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软硬件研发条件,成为引领产业技术装备迭代升级的实证平台。”李书杰说。

这是全国唯一的储能系统测试及实景验证平台,具备在电网统一调度下实现锂电、钠电、固态、超容、液流、水系等储能系统挂网运行验证、系统转换效率比对、安全性验证、商业模式探索等功能,同时还将形成应用大数据库,持续赋能产业发展。

多方协作破解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难题,也让广东打造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底气更足。

去年3月,广东出台《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新型储能产业打造成为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到2027年达到1万亿元。

一系列举措密集推出:广东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在储能产品、储能电站规划、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等方面出台14项支持政策,广州、深圳等12个地级以上市出台配套文件,全省形成“1+N+N”政策体系;广州、深圳分别成立规模100亿元、200亿元的新型储能产业基金,形成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发布30个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项目清单,覆盖锂离子、钠离子、固态电池和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

今年,广东全省储能在建、已签约待建的重点项目共计146个,总投资额约2787亿元,备案项目同比增长逾5倍。

大风已起,未来已来。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