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张梦新:金庸诞辰百年,我们该如何纪念?

发布时间:2025-01-04 10:38:07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北京3月10日电 题:金庸诞辰百年,我们该如何纪念?

  ——专访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张梦新

  作者 严格 张斌 童笑雨

  今年3月10日是著名学者、文学家金庸百年诞辰。金庸虽已逝世五年多,但其影响力并未消退。为何他的作品在华文世界长盛不衰?应该如何纪念金庸?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梦新,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与首任院长金庸共事6年,近日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金庸(查良镛)。任晨鸣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曾与金庸先生共事多年,那段时光给您留下哪些印象?他是一位怎样的“同事”?

2007年6月28日,金庸先生在香港接受 中新社 记者专访。任海霞 摄

  张梦新:1999年3月26日,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当时社会上对这件事的讨论热度很高。有期待,也有非议。有人认为金庸是武侠小说家,不懂高校管理。我那时刚担任学院党委书记,心里也很忐忑。

  真正和金庸先生做了同事,我发现起初的担忧是多余的。共事6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一位尽职尽力、恪尽职守的院长;一位平易近人、充满睿智的长者;一位和蔼可亲、循循善诱的“大师兄”。

  金庸先生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浙大人文学院制定目标,针对每个系的特色进行规划。1999年10月,他主持召开浙大人文学科建设和发展大型研讨会,邀请6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学者与会。这是金庸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后的第一个大动作。此次会议,不仅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中肯的意见,而且使浙大人文学科进一步明确了之后发展的重点和思路,也提升了浙大文科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金庸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首任院长期间,张梦新(左)与金庸先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金庸先生不“藏私”,积极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为学校提供资源。2002年春,他又出面邀请了国内外数十名专家学者,召开“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国际研讨会。三天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作了80余场学术报告,场场爆满,取得了很好效果。金庸作为院长不但提交了题为《全球经济与人文因素》的论文,还亲自主编了该次会议的论文集《新经济条件下的生存环境与中华文化》。

  工作之余,金庸先生是位平易近人的长者。出任院长时,他已是75岁高龄,尽管平时我们都会通过电话、传真和邮件及时向他汇报沟通学院工作,但他每年都必定来浙大两三次,一来就是十天半个月。他最高兴的事,就是以“大师兄”的身份和他的“小师弟师妹”们见面,与师生交流。

2024年3月6日,位于杭州西湖景区的云松书舍,金庸先生曾坐过的摇椅崭新如初。张斌 摄

  他经常开讲座,主题多样,或讲武侠小说,或谈人文精神。他曾从自身经历出发,教导大学生,“除了玩乐,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学问上”。他是一名老报人,对新闻学科很有感情,曾为浙大新闻系系刊题词:新闻必须真实,谣言不可传播。

1999年4月7日,金庸先生为原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系刊《新闻与传播》题词:“新闻必须真实,谣言不可传播。”  受访者供图

  金庸先生是文化大家,但他很谦逊。我们找他题字、学生找他签名,他没有架子,欣然应允,给学生的抬头必是:某某小友。每一句祝词,信手拈来。

  金庸先生是带着情怀来当院长的。在浙大6年,学校发的工资,他一分钱都没有用,而是设立了一项金庸人文基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这也是他的侠肝义胆,和郭靖、萧峰一样,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中新社 记者:金庸曾说:“我来浙江大学任人文学院院长,是想提倡中国的人文精神。”在您眼中,他所倡的“人文精神”有何内涵?

  张梦新: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思想影响和经济浪潮冲击,一些人在看问题时会片面认为欧美国家什么都先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不高。这一背景下,金庸先生提倡人文精神难能可贵,是超越时代的见解。

  他的人文精神内涵是“以人为本”。他曾说,我们教学的目的着眼于人,重视人的实际生活。文学与艺术是求充实人的精神生活,丰富人的艺术生命;哲学与历史是求解人的生命本质与价值,了解人与社会的过去,并瞻望将来。

2022年,“金庸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张亨伟 摄

  在一次讲座中,他曾指出,就中国人来说,简单地讲,就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父母、对得起亲戚朋友,有比较正确的道德观念。不能总想着自己,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这是违背人文精神的。

  金庸先生说,中国人研究学习人文学科,其实大可直接承接中国古代哲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而不必从西方的人文主义学起。

  回过头来再看金庸院长这席话,仍觉得充满睿智。当下正在推进的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形成强大的文化与话语自信。这一点,金庸先生25年前就意识到了。

   中新社 记者:您曾主编浙大版《大学语文》,并把《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放入教材。在您看来,金庸作品有何文学造诣?

  张梦新:人文学院成立之初,我就接到了主编浙大版《大学语文》的任务。出于对金庸先生的敬仰,也为了满足广大学子对金庸小说的学习愿望,理解其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我把《笑傲江湖·救难》(节选)放入了教材。

  挑选作品时,我向金庸先生请教,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三部小说的节选文章中,他选择了《笑傲江湖·救难》。

  “义”是金庸新武侠小说之魂,这一节选内容赞扬了五岳剑派的“同气连枝”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体现了金庸小说的人文精神。同时,武功打斗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而又从中展现不同人物的个性,体现了金庸小说的艺术魅力和高妙的叙述、描写本领。

2022年,观众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内参观“金庸展”。王冈 摄

  传统武侠小说的主题是“快意恩仇”,但金庸笔下的人物,不仅是“有武艺、讲义气、行侠仗义的人”,更是能“保家卫国、仁爱天下”的人。他把旧武侠中的哥儿们义气,提高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一思想高度。《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的郭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郭大侠,家国情怀始终伴其左右;《天龙八部》中的乔峰(萧峰)是生长于北宋的契丹人,最后为了大宋与大辽的安宁,在两军阵前结束自己的生命。

  金庸小说里也有很多学问。金庸自小喜欢读书,他对中国古典文化颇有研究。比如,《射雕》中“亢龙有悔”“飞龙在天”等招数,出自《易经·乾卦》;在《笑傲江湖》中,武功的高下已经不取决于一招一式,而在于修炼者内心的境界,“无形胜有形、无招胜有招、人剑合一”的哲思,与老子《道德经》一脉相承。可以说,他的作品蕴含着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天文地理、琴棋书画、茶酒诗词、武功中医等,在小说里融合得很好。

   中新社 记者:金庸作品在华文世界影响巨大,海外粉丝众多,您认为原因何在?

  张梦新:原因或许和小说里的主角特点相关。金庸小说的主角都是在历尽艰辛和磨难重重之中走向成功,都经历了“宝剑锋从磨砺出”。这种不屈不挠、忍辱负重,是中国人的形象写照,也极容易在华侨华人群体中引起共鸣,他们都是经过几代人的打拼才获得成就。这是文学作品的可贵之处,唯有真情才能动人。

  作品魅力也与作者的视野有关。金庸先生幼时接受了纯正的国学教育,后来长期在香港生活,香港联通全球,为他带来了广阔的国际视野。2005年,81岁的金庸还为修读英国剑桥大学硕士学位,专程飞赴当地上课,引起不少关注。2010年,86岁的他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可以说,金庸先生并历东西方文化,使他的语言在世界上更容易被理解。

   中新社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纪念金庸?

  张梦新:金庸作品影视化已有六十多年,其多部小说均有十余个影视剧版本,传播量不俗。

  纪念金庸,不仅是传播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弘扬作品中传递的“为国为民”思想,以及书中人物侠义、正直无私、见义勇为、济困扶贫、疾恶如仇、诚实守信、崇德向善等品质。这些是金庸小说中富有人文精神的财富。要保护好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从各个角度解读,做好金庸文化和作品现实意义的阐发。

  浙江是“金庸文化”富矿,要重视金庸文化资源梳理,例如金庸先生于1996年将西子湖畔耗资千万元的“云松书舍”捐赠给杭州市人民政府,其进一步开发也要提上日程,将金庸文化遗存进行体系化打造。

  人们不忘金庸,并从他留下的精神、物质财富中获取养分,是对金庸先生最好的纪念。(完)

  受访者简介:

张梦新。张斌 摄

   张梦新,浙江大学博士、教授、博导。历任原杭州大学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新闻系总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等职。出版专著和主编《中国散文发展史》《中国文学》《茅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读本》等40余种。曾任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秘书学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系浙江省教学名师。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