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一:缺“研”少“学”有点乱

发布时间:2024-11-23 13:33:45 来源: sp20241123

暑期来临,随着“8999元6日研学游到底是不是天价”“月入1万元不够孩子研学7天”等话题持续引发热议,“研学热”伴生的价格虚高、货不对板、走马观花等乱象再次浮出水面,屡遭诟病。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寓教于游自古是备受推崇的教育手段。近年来,脱胎于夏令营、冬令营的研学游逐渐走俏,成为旅游市场快速“起飞”的风口之一。2024年夏研学游持续升温,研学的费用也是水涨船高。有家长坦言:“去年孩子参加的一个为期两周的英国暑期研学营,价格是4万多元,今年同一个机构、同样的课程配置,价格已经涨到了5万多元。”

父母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不计成本送孩子参加研学游在情理之中。但家长的目的是通过购买教育服务,让孩子在竞争中不掉队。作为一种教学新业态,研学产品应是课堂的延伸,其中研是基础,学是目的,游是载体,旨在让学生于游中研有所得、学有所获。而研学游之乱,正是始乱于本末倒置、缺“研”少“学”。

打着北大清华研学的幌子,名校游览变“校门打卡”; 囊括一系列豪华的吃住行安排,全程让学生吃好喝好住好玩好,却少有教育内容……很多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穿衣戴帽”后摇身一变,就成了研学旅游,甚至研学体验内容及相关课程设计都十分模糊,遑论把关研学项目质量。难怪家长纷纷反映,“没什么收获”“很累”“不值”。

研学游之乱,二乱在鱼龙混杂、过度逐利。目前的研学旅行大致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校组织师生参与,效果相对较好。堪忧的是,大多属于第二种情况,即由旅行社或研学旅游公司设计路线和方略,并组织学生研学旅行。这些机构很多缺乏专业资质、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加上服务标准不统一,收费信息不透明,导致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价格乱飞。有人均收费数千元的活动,参观的其实只是免费开放的场馆,所谓研学游,就是变相“割家长韭菜”。

研学游之乱,三乱在隐患重重、风险四伏。研学游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安全保障本应是重中之重,谁想到却成一大“槽点”。2021年,曾有高一学生在参加某沙漠探险项目期间意外身亡,令人意外的是,危险系数如此之高的探险研学,竟未配备随行队医。2023年,有研学团让9龄童趴在路边台子上吃自热米饭;有孩子被要求凌晨2点起床看升旗仪式,看完后躺在广场睡觉……食宿尚如此随意,安全防范被置于何处?

权责不清晰、监管主体不明确,也埋下隐患。研学处于教育、文旅、工商等交叉监管领域,游学机构、代理商、学生间存在委托、教育、管理、旅游等多种关系,一旦发生纠纷,各方如何担责较难界定,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禁微则易。及时为研学游划清专业资质红线、制定服务流程标准、明确收费边界限制、设置必要保障措施,势在必行!

(责编:仝宗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