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3 07:06:36 来源: sp20241223
中国青年网讯 10月16日,一场科学教育交流分享会在京举行。多位教育领域学者、教师、科普视频创作者齐聚一堂,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乡村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分享了《短视频生态下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短视频科普对于科学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做出了探讨。
报告对我国中西部河南、甘肃、四川、广西、陕西五个省份的4332名小学生和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各种渠道中,短视频和视频占比达66.5%,仅次于课堂学习,位列第二位。科普知识类短视频成为最吸引中小学生的短视频内容,看过科普短视频的中小学生对科学感兴趣的比例比没看过的高出21%。超过九成的中小学生认可短视频补充了学校的科学教育,认为科普短视频开阔眼界、便于理解、互动性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宏艳分享研究成果报告认为,短视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要媒介产品与平台,为科普教育、科学传播提供了新动能、新优势。报告建议,应用好新媒体平台,为中小学生提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针对中西部中小学校内科学教师少、专业性不足、学历不高、科学实践落后等问题,短视频平台有多元化的、庞大的教育力量,可以为科学教育和科普工作做好弥补和助力。
报告特别提及,抖音上有不少深受乡村教师和学生喜欢的科学家和创作者,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嘉麒院士的“刘嘉麒院士讲地质”、物理学教授戴树玺的“爱较真的戴老师”、重庆大学副教授周思益的“弦论世界”等。他们创作的科普视频既饱含科学知识,又能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已成为乡村教师经常使用的“云课件”。
交流会上还分享了科普大篷车及2024“流动科学课”的背景情况。中国科技馆资源管理部副主任桂诗章介绍,为了促进科学知识触达乡村,2000年,中国科协推出科普大篷车项目,让“移动科技馆”走到乡村孩子身边。2024年来,全国累计配发1849辆科普大篷车,行驶5756万公里,遍及32个省级行政区,开展活动约43.7万次,惠及公众超3.66亿人次。
中国科技馆发言人介绍“流动科学课”阶段性成果科普大篷车给公众带去诸多科技普惠资源,为了让中小学生接触到更多权威、有趣的专家,增强乡村科学老师的师资力量,今年2月,中国科技馆、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与抖音联合发起2024“流动科学课”科普活动。活动旨在为科学教育基础薄弱地区学生提供优质科普资源,招募优秀的科普专家志愿者,助力乡村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升。桂诗章介绍,截至今年10月,“流动科学课”已落地广西、河南、甘肃、福建、吉林、青海六省,完成18个城市30所中小学的校园活动,为超5000名学生带去趣味科普课。
“科学教育需要靠多主体协同推进,”孙宏艳表示,“流动科学课”是平台、教育部门、科普场馆合作探索的有益尝试,家长也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份重要参与力量。在交流会的圆桌对话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副主任祁雪晶也表示,“短视频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知识性内容更易被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因此,学者们建议家长理性看待学生对短视频的使用,引导得当将有利于孩子的科学素养提升。
学者、科普视频创作者、一线科学老师共话乡村科学教育此外,抖音创作者、青年地理老师@袁晓,抖音科普视频创作者杨大炜(@杨爸图说),及桂林市兴安县第三小学科学教师盘春艳,也来到活动现场,共同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助力乡村科学教育”话题展开讨论。
“流动科学课”曾到过兴安县第三小学,盘老师真切感受到科学家、科普达人们走进学校,给孩子带来的触动与改变。她说,“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对科学更感兴趣了,时常问起,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课程、什么时候能再看到机器狗?””盘春艳表示,希望有更多平台、社会力量关注到乡村学校,期待有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来到孩子身边。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