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天气这件小事

发布时间:2024-12-28 04:23:27 来源: sp20241228

  立秋刚过,北京城迎来了一场暴雨。这天早上的《朝闻天下天气预报》里,主持人张泰源细心叮嘱观众:“立交桥下、地下通道等低洼地带很容易出现积水……”

  很快,两分钟的节目结束了,张泰源的早班也告一段落。但在这两分钟之前、两分钟之后,他都要和“天气”这件事,打很久的交道。

录制节目时的张泰源。(受访者供图)

  从两分钟到两点钟

  2009年,二十七岁的张泰源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和当代应届生们一样,开始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小时候老看天气预报,就觉得‘这么短的节目,那我的工作岂不是很轻松?’”致公党怀柔区支部副主委、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主持人张泰源笑着说,“当时认为它又轻松、又能让我当主持人,所以就来到了中国气象局。”

  然而,刚到气象局,张泰源就发现事情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天气预报主持人,必须做好大量的背后工作。他先是接受了六个月的集中气象知识培训,之后又为了做好灾害性天气的分析,每天查论文、啃资料,早早下班的日子少之又少,加班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

  “我必须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才能在直播里临机应变,”张泰源说,“专家提供的资料和自己学出来的不一样。”本是文科生的他,开始钻研影响某地区天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都弄懂才安心。

  反复地钻研、练习让这些地理和气象知识越来越深刻地印在张泰源的脑海里。他站在空无一物的绿幕前,便能伸手指出每个省市的位置。

  “别人看到的可能是一块绿幕,但我看到的是中国地图,山在哪儿?河在哪儿?这片区域是什么天气系统?我看到的是这些。”张泰源说。

  那时,张泰源的节目量也很大。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要上十二三个早间直播,每次都要凌晨四点多起床,开始准备气象数据、提炼重点。但也正是这份勤奋和敬业,让他练就了过硬的专业水平,有了登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的机会。

  记在心里头

  “《新闻联播天气预报》节目对主持人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张泰源说。

  这种“苛刻”,体现在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是播报时的语气上。张泰源举例道:“比如说‘未来三天在江南地区就是大晴天了’,这句话看起来没问题,但可能你用的是特别高兴的语气,而当地民众却觉得‘我这儿都旱成这样了,你怎么能说是好天气’……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天气对于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影响都记在心里头,这样才能知道每句话应该怎么说。”

  为了了解自己常常播报的台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2017年夏天,当台风“天鸽”“帕卡”即将登陆广东时,张泰源还主动提出跟着摄制组去“追台风”。

  “我经常预报台风要来了,注意防灾减灾,可是我是北方人,从小长大都没有见过台风,”张泰源说,“那次让我深切感受到台风是什么样的。”

  去之前,摄制组给张泰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注意事项,穿长袖、买防水耳机、防滑鞋,但是一到现场,张泰源还是被震撼了。周围的小树大部分都被吹断了,像被扫空一样干干净净,而他即使身上系着救援绳,依然被风吹得东倒西歪,播报时只能“弓着个腰,不然就站不起来”。

  “回来再播报的时候,我的语气就不一样了,更加掷地有声”,张泰源说,“提醒大家马上回港避风、沿海的人要远离广告牌……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表达。”

  从2017年第一次登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到现在,七年过去,张泰源早已不会再“紧张得心都提到嗓子眼里了”,也不再会一下节目就收亲朋好友的短信收到手机没电。现在的他,已经是观众的老朋友,但播报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从内心出发的“准则”,张泰源依然记在心里。

  每一天,每一年

  如今,张泰源的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名天气节目主持人的范畴。他依然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做科研、推动气象与医疗健康的合作项目、走进校园进行气象科普……用他的话说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上班”。

  “我只是希望每天都是有意义的”,张泰源说,“希望回过头来能说我的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都没有虚度。”

  在繁重的工作之外,每年但凡有空余时间,张泰源依然要去学习气象理论,只是学习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宽泛。了解了天气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还要去了解气象如何影响粮食生产、极端高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气候资源如何转换为旅游资源……他相信“生命不止,学习不息”这件事,只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努力,就总会有所收获。

  “二十年前的我其实没有想过能有什么回报,没有想过自己能上《新闻联播天气预报》、也没想过能做行业专家。但事实证明,一个人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不会忘记你。”张泰源说。(完)(《中国新网》报作者王曦泽)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