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千年运河流淌新传奇:大运河的“七十二变”

发布时间:2024-12-21 18:01:47 来源: sp20241221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赵银平):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绵延近3200公里的中国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大运河北京段纵贯千年,流经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顺义和通州七区,是北京高等级文物最密集区域之一。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来,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如今,行走在大运河北京段,沿线那一处处古迹遗产,承载着新时代新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书写着新时代的“七十二变”故事。

  天下粮仓 运河之旅

  禄米仓既是南粮济京的重要代表性建筑,又是南北大运河的终点所在。禄米仓的历史不仅是一部仓储史,也是一部漕运史。

  一座粮仓,能有怎样的“变身”?近五百岁的禄米仓和六百多岁的南新仓,会告诉你答案。

福禄米行咖啡馆内景 摄影 赵银平 来源:国际在线

  禄米仓,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禄米仓胡同71号院主要由三个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组成,包括明清仓廒、民国小楼、苏式洋房。经过修缮改造,现在成了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这里有最新潮的新视听数字内容制作产业,致力于实现“要看新视听,就到禄米仓”的目标,目前已入驻企业76家;这里践行“文化+”商业模式,打造主题鲜明的新零售新消费场景,福禄米行、壹桐·烧鸟Bistro等五家商业首店已落户于此。

  北京禄米仓新视听产业园运营人员表示,对禄米仓的外观他们将修旧如旧,但在内容上将做大胆创新,打造沉浸式体验的综合体,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的南新仓,是明清两代皇家粮仓之一,专门用来储藏皇粮和俸米。而今,粮食的香味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南新仓的魅力不减。2006年,南新仓开发建设了北京市级特色商业街区——南新仓文化休闲街,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漫步其中,南新仓地书、南新仓宝鼎以及谷仓和斗的模型都在诉说着街区的悠悠历史。街区内现有9座古粮仓,其中一座粮仓被改建成南新仓文化博览馆。博览馆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建筑结构,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北京地区运河史、漕运史、仓储史。

  日前,北京市东城区旅游推广中心推出首条“天下粮仓 运河之旅”线路,南新仓就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南新仓,通过文物活化利用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大有可为。

  古今共融 运河之端

荷花市场 摄影 赵银平 来源:国际在线

  相较于禄米仓和南新仓的180度大变身,荷花市场的变身则更顺理成章。位于什刹海西堤的荷花市场,曾经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各类物资都在这里上岸转运交易,因此形成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2024年4月,完成整体改造升级的荷花市场开市亮相。贯穿荷花市场南北端的巨型非遗龙灯之下,观复博物馆“夏季文物展”、“华夏衣冠”汉服体验店、“国文煊”文物艺术品商店、什刹海文创店、米其林餐厅老吉堂、中华老字号同和居、悠航精酿、星巴克等多元业态一字排开。

  荷花市场运营管理方北京蓟城山水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此次荷花市场改造以“传承历史文化、保留城市记忆、融合国际交往、激活商业活力”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文商旅新品牌,提供集“传统游览、品质餐饮、文化创意、绿色生态”于一体的特色消费体验,“让这里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和后花园”。

  近年来,大运河北京段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保护修缮进程加快,这让古老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也向公众展示了“活”起来的古运河。

  西起东直门外小街,向东北流经酒仙桥,在西坝村东入坝河,亮马河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永乐年间。当时,这里曾是皇家御马苑所在地,因马匹在此清洗而得名。

  如今,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沿河有荫,这是亮马河附近居民的生活日常;全国唯一、科技感十足的光影秀,“北京版塞纳河”,这是游客来亮马河打卡的充足理由。

  政府主导、社会共建。近年来,北京市朝阳区打造80万平方米的亮马河风情水岸,并实现6公里航线通船,成为首都国际旅游消费的金名片。“通过城市更新挖掘亮马河价值,把最好的空间提供给市民游客”,这是亮马河改造的初心;散步、露营、泛舟、看展……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惬意的休闲氛围,这是亮马河的现在。这里,成为居住者、就业者和旅游者等多主体的共享之地,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维共赢。今年,亮马河文化经济带建设还将再度升级,围绕“未来城市,多样再生”功能定位,打造世界级滨水活力消费经济带。

  大运河申遗成功,已经十年。千年运河,澎湃胜往昔;十年一瞬,大运河今非昔比。大运河的“七十二变”故事还有很多,大运河在新时空下的“脱胎换骨”还在继续。就如一首歌所唱:“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仍在继续。我们有理由期待,大运河更多的新故事。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