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高校撤销艺术类专业 “大洗牌”透露什么信号?

发布时间:2024-12-28 02:54:15 来源: sp20241228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张梓欣

  近期,国内一些高校陆续撤销了艺术相关的专业。例如中央音乐学院宣布,2025年将暂停音乐艺术管理、音乐治疗、音乐录音三个招考方向的本科阶段招生;四川大学也撤销了音乐学、表演、动画、产品设计等艺术类专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撤销了音乐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为什么要撤销这些艺术类专业?羊城晚报记者进行了了解。

  某些艺术专业人才供大于求

  事实上,今年,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新增审批47个艺术类本科专业,新增备案182个艺术类本科专业,共新增艺术类本科专业共229个。据不完全统计,新增备案的艺术学专业共有162个,占比9.14%,次于工学、管理学、理学。部分高校选择撤销一些艺术类专业,原因何在?

  高校主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23年,《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就业可能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根据《麦可思-中国2018-2022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显示,近五年的红牌专业中绘画上榜5次,音乐表演上榜4次。据不完全统计,绿牌专业数字媒体艺术就业率约为94.8%,而红牌专业则面临着工作岗位相对饱和、竞争日渐激烈的现状。

  “艺术类专业撤销跟就业率有直接关系,比如能匹配音乐治疗专业的就业岗位很少,收入也相对有限。而在产品设计、动画和视觉设计这类方向,专业能力较为普通的毕业生所做出来的作品也很容易被AI代替。”广东省提琴学会艺术指导老师、某音乐艺术工作室主理人劳莎雯毕业于一所知名音乐专业院校,她认为:“如果就业率达不到要求,该专业存在的必要性就可能会打个问号。”

  “目前,播音专业就业岗位趋于饱和,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了其他行业。”暨南大学播音主持学生周荣说,“那些传统艺术类专业比如音乐治疗、音乐艺术管理等,市场需求更加有限,只有与数字化、互联网相关的艺术类专业就业状况会好一些。”

  此外,教学质量也是关键因素。“当下许多艺术类专业都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在艺术类专业的投入不足。此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设施十分落后,无法满足艺术类专业的教学需求。”某高校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紫俞说。

  对此,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院长钟香炜教授从人才供需矛盾和学科专业优化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他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艺术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某些专业人才培养供大于求。部分艺术类专业近年也连续登上教育部就业红牌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因此一些高校撤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足、人才培养质量及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包括部分艺术专业。

  艺术类专业培养何去何从

  艺术类专业撤销,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对于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是报考选择的减少,可能迫使部分学生转向其他专业或跨校报考,增加了他们的选择难度和竞争压力。而且已在校读该专业的学生该怎么办?他们可能会面临着很多专业转型或升学的困惑。”周荣说。

  相较于往年,2024年在艺术类院校的录取中,取消了“统考合格”“校考”类别。在劳莎雯看来,报考方式和撤销专业也影响着艺术类专业。“统招与校招相比难度相对较小,竞争不如校招激烈,综合类大学取消校招只能参加统招可能会影响生源质量,部分高校可能还会出现招不满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取消某些专业的设置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专业被取消后,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这些专业,而这又间接减少了该领域的专业人才供给,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相关行业的就业岗位数量。”

  钟香炜表示,高校撤销艺术类专业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考生对艺术类专业失去信心,一些有艺术追求的考生最终不敢选择艺术类专业,失去在艺术道路上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艺术类考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失去自己的判断,扎堆“热门”专业,盲目跟风使得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一些办学质量高、特色强的专业则出现招生难现象。

  “社会经济的发展仍然对艺术人才有一定的需求,高校应从区域经济和产业人才需求出发,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专业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及办学质量等,对艺术类专业进行合理的优化调整,而不是一窝蜂、一刀切。”钟香炜说。

  高校撤销某一专业将导致相关教师面临职业发展挑战,他们需要重新寻找教学岗位或转向其他专业的研究和教学。钟香炜表示,艺术类专业撤销的现象也倒逼高校找准艺术类专业的办学定位,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倒逼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艺术人才,不断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与市场竞争力。

  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需要优化

  钟香炜指出,当前一些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建设仍然存在如专业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同质化、与产业结合不紧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教师实践能力不够强等问题。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优化高校艺术类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显得尤为关键且迫切。

  “例如国内音乐类专业中,非专业课课时占比太高,一周内非专业课几乎占据了全部课程的三分之一。此外,专业选修课含金量较低,选修课程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学分。”劳莎雯说,“音乐专业登台演出的机会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高校中,除了考试之外就没有其他登台演出的机会,学校的音乐厅也不会开放给学生使用,有些高校也没有相对正规的音乐厅。”劳莎雯认为,保证高校专业课的课时数、教学质量和演出机会,是提升音乐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钟香炜认为,找准定位与特色、推进学科交叉与科产教融合、强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是提升音乐类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方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要在学校特色上找特色,构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钟香炜说,“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的环境设计专业作为师范院校的非师范类专业之一,坚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办学特色,培养教育空间设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推进艺术类专业之间及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复合型艺术人才。学科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提升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与时效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钟香炜表示,“在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背景下,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数字素养尤为重要。通过开设数字素养课程及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数字素养,使学生掌握数字技术的基本能力,提升学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新与表达的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数字素养的艺术类人才。”(羊城晚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