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精彩人生——浙江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4-11-19 07:26:58 来源: sp20241119

  新华社杭州10月21日电 题:圆梦精彩人生——浙江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俞菀、崔力

  “孩子们真是够拼的,我们带着所有的鼓励和希望,加油,出发!”

  日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杭州弯湾托管中心负责人徐琴,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句话。2014年以来,弯湾先后帮扶了近百名智力残疾青少年实现自食其力、融入社会的目标。在即将召开的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开幕式上,弯湾的孩子们将带来啦啦操暖场表演。

  弯湾的故事,是浙江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浙江残疾人基本保障稳进提质,文体事业共同繁荣,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广大残疾人在自强不息中努力创造精彩人生。

  基本保障稳进提质

  22日,杭州第4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即将召开,各国运动员整装待发。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勇创佳绩,离不开背后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支撑,更是全社会关心关爱结出的硕果。

  浙江省残联理事长、党组书记吕林说,过去5年来,浙江残疾人事业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在全国前列。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比例达99.84%;建成残疾人之家1631家;3.3万名残疾人接受机构托养、庇护照料服务;残疾人基本辅具适配惠及15万人次。

  2021年8月,中国残联出台《关于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浙江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8个重点领域系列举措,赋予浙江省首批23项政策保障措施和授权事项,支持浙江通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为促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积累实践经验、提供省域范例。

  搭建就业创业平台,是帮助残疾人增加收入、融入社会、实现梦想的重要途径。

  走进刚落成不久的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振阳残疾人之家,只见窗明几净、环境敞亮,10多名残疾人正在给服装串上吊牌。依托“以工养残,以工代疗”模式,残疾人可以在这里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很关照我们,会叮嘱我们按时服药,我们还会一起下棋、跳绳、踢毽子。”今年20岁的干荣祥说。

  据统计,浙江省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达63%;近3年来,有就业意愿的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100%;在电商助残计划的帮助下,全省已有2万名残疾人实现电商就业创业。“帮扶残疾人就业增收”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

  “残疾人也能助力乡村振兴。”杭州余杭益民农业生产服务专业合作社社长沈兴连说。沈兴连肢体四级残疾,是农机使用和维修的行家里手。他还主动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建立种养业基地安置残疾人10名,常年为40余名残疾人免费提供农机服务和种子种苗。

  文体事业共同繁荣

  走进杭州亚残运村分级综合中心,评估室门口展示吉祥物“飞飞”不同运动造型的油画生动有趣,旁边还配有专门的盲文指引。

  亚残运村分级综合中心主任杜锦虹说,这些画作来自杭州市杨绫子学校、杭州市艮山路学校等特殊学校和余杭残联托养机构,既方便运动员辨别不同的运动项目评估室,又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

  杭州亚残运会的诸多细节饱含人文关怀。而这背后,离不开浙江长期以来对残疾人文体事业的重视,通过不断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其自尊自信、创新创造的动力。

  浙江,持续探索扩大残疾人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深入实施文化助残“五个一”工程,年惠及5万人以上;创建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示范基地22家,县级以上残疾人艺术团体达75个,培养残疾人文化人才2000余名;组织“残疾人文体活动进社区”2797场。

  在衢州市开化县下淤村,因一种罕见的脑血管疾病而留下残疾的汪瑶,右侧身体动不了,便用左手学习画画。在当地残联、文化等部门的帮助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绘画工作室。

  “生病之后,说话、书写能力基本丧失。画画让我得以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爱的领悟。”汪瑶用手机打出了这句话。

  浙江,大力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从培育竞技人才到普及全民健身,从改造硬件设施到升级软件服务,从完善政策保障到创新体制机制,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在运动中收获自信与健康,让生命在拼搏中绽放精彩。

  浙江省将残疾人文化体育纳入文化浙江和体育强省建设,深度融入公共文化体育惠民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各类文化体育服务。

  目前,浙江省已有2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建设质量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日益完善的训练设施为运动员提供优质服务和保障。

  浙江省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常态化组织专家团队奔赴全省各地选拔残疾人运动员后备人才。去年,他们从2万多人中精心筛选出200人左右的优秀苗子进行试训,浙江省还积极鼓励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到残疾人体育集训队开展教学活动,形成“传帮带”的优良传统。

  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持续优化

  10月20日,杭州拱墅运河体育公园体育场,两位亚残运会的特殊“志愿者”——“电子导盲犬”小西和小湖已准备就绪。这两只“电子导盲犬”由西湖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研发,不仅把场馆地图铭记在“心”,还能“听懂”中英双语指令,自动规划出最优行进路径。

  走进杭州地铁奥体中心站,车站内设有盲道,入站口有无障碍闸机,楼梯扶手、垂直电梯按钮旁都有盲文指引,站台与车厢的缝隙间铺上了轮椅踏板……“希望通过‘无障碍’设施的改造提升,带给所有残疾人朋友‘无障爱’体验,让他们对这座城市留下美好印象。”杭州市无障碍环境促进会会长张华说。

  从“无障碍”到“无障爱”,在赛场,更在日常。

  浙江持续推进残疾人友好环境建设——过去5年来,共有1518个基层党支部结对残疾人之家,3.6万名党员参与;403名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无障碍公益诉讼,组建爱心助残律师团,举办残疾人集体婚礼,培育无障碍观影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社会各界人士主动加入到助残事业中。

  “我们将坚持用心用情用力,多为残疾人做雪中送炭的事,制定特惠政策、采取特殊帮扶、给予特别关爱,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确保全省广大残疾人在共同富裕和现代化道路上‘一个不掉队’。”吕林说。

  在硬件上助人一臂之力,在服务上多为弱势群体考虑,在社会氛围上营造平等底色。一个更加温暖的社会,定将不止于创造残疾人便利的生活,而是给予其平等的自我完善机会。

  “残疾人士的努力拼搏,定能向全社会展现出一种茂盛的、向上生长的精神力量。”浙江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