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1:58:33 来源: sp20241224
“一个人的学术经历总是由低到高,随着情况的变化也会有所下降。所以要一代一代传承,使得这条抛物线叠加上升,最高点始终是向上的。”
从医执教75年间,王振义共带教33名硕士、22名博士。当年那间不足五平方米的实验室,走出了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名院士,留下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
面对人们的赞许,王振义总是谦虚地说,不是我培养了他们,是时代、国家给了他们机会,也是他们个人的努力成就了他们自己。我很幸运,能与他们共同攀登。
实验室里的王振义(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图
院士不是光环,是医院里的“战士”
9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为《强叔说——陈国强院士致医学青年》新书举行了发布会。这位在医学界被人亲切地称为“强叔”的院士,1963年生于湖南攸县,在2010年到2021年的11年里,他一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如今,他是海南医科大学校长。
但于他而言,这些头衔全都加起来,也远没有另一个更让他骄傲:那就是王振义的学生。 “我的老师王振义从一个山沟沟里把我的灵魂唤醒了。”
1980年,已经高考复读一年的陈国强考上了家附近的衡阳医学院。大二时,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王振义教授到衡阳,7天讲了9堂课,但当时沉迷于侦探小说的陈国强一堂不落全听完了。
“说实话,我基本上没听懂,但他讲述的医学医理的强大逻辑和他的人格魅力让我折服了。老师的讲学让我觉得医学太有味道,当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读他的研究生。”1985年,陈国强如愿考上王振义的硕士研究生,1992年又考上了王振义的博士研究生,精研血液学。
教师节前夕,陈国强院士看望老师王振义(右)。受访者供图
“老师很早就被选为院士,但是他从不把院士这个头衔当荣耀,而是把它当责任。”陈国强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回忆,他总开玩笑说,“医院的战士才是院士,那不是光环,人老了,有些经验,如果你们觉得有用,我就给你们指出来。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患者,要以医术服人,更要以德服人。”
在王振义眼中,自己从不是德高望重的师者,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在攀登的学徒。2003年,年逾古稀的王振义刚从临床一线退休,就为自己布置了新的任务——每周一次“开卷考试”,即每周初由学生提交疑难病例形成“考卷”,他查询完中外文献,亲自带领学生一起探讨交流,教学相长。
有时,为了解出一道题,王振义需要阅读大量文献。阅读、思考、总结、再搜索,直至抵达问题的真相。王振义总是打趣说,“学生们临床科研工作太忙了,没空广泛阅读文献,就由我来替他们泛读,然后精选给他们细读,由他们应用于临床。我来做他们的拐杖。”
如今,“答卷集锦”《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出版多本,成为王振义留给年轻医生最好的礼物。
不是我培养了他们,是他们成就了自己
“陈竺和我是王振义老师在改革开放之后招收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的记忆里,王振义培养研究生怀有高度的责任心,处处身体力行。她始终记得,王振义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不是各种教条,而是带他们去图书馆,教他们如何查阅文献,确立学术规范。
王振义总是在临床观察中不断提出新问题,而这些问题一旦提出,他就会思考解决之道,同时也要求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
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查房中,病房里收治了一位罕见的年轻“女性 血友病 ”病人,出血不止,但治疗效果不佳。病例讨论时,王振义针对这位病人提出了问题,让学生们看看在“ 血友病 ”表象的背后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随后,陈竺和陈赛娟利用烧伤科的蛋白层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分离到了病人体内的抗因子VIII抗体。“也就是说,这是一例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获得性 血友病 。这位病人后来经过免疫治疗后完全康复。”陈赛娟说。
王振义(中)与他的学生,著名血液学专家陈竺、陈赛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图
“ 如果没有王老师指导我们年轻医生通过实践、用心观察提出问题,且通过实验研究回答问题,进而又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的治疗就不会成功。”陈赛娟感慨。与陈赛娟一样,陈竺回忆起王振义当年带教,手把手辅导的场景,也历历在目。
多年来,每当听到学生们的一点点进步,王振义总是十分欣喜,但他从未将其归功于自己。“他们主要有几个特点,一个是勤奋,做事认认真真不造假;第二实事求是;第三好学创新;第四乐于帮助人家。他们成为院士有依据的,并不是因为王振义带着他们来了,我没有这么大的本事。”
今年教师节前夕,陈国强专程到上海看望恩师王振义。王振义坐在轮椅上,陈国强蹲在老师的轮椅旁,双手扶着轮椅的扶手,认真的听着老师对他讲最新的学术研究。
那天晚上,陈国强在微信上为这段被记录下来的视频配了一句话: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
2024年9月的上海,已经有了初秋的味道。而在100年前出生的那个孩子,已经是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在这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像一棵树,在努力的摇动着另一棵树;他也像一朵云,用力地推动着另一朵云;他也在倾尽一生,用一个灵魂,唤醒更多灵魂。
参考文献:
① 建院115周年·名医手记 | 陈赛娟:我的老师王振义,https://mp.weixin.qq.com/s/4sDsW6PRdWFSiGJEytZ9Iw
②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振义:我一生只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对病人负责,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133822394952202&wfr=spider&for=pc
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青年爱戴的“强叔”,熬了什么样的“鸡汤”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794357&sid=11
(责编:赵光霞、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