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8 01:30:12 来源: sp20250108
羊城晚报记者 陈泽云
从“抢人大战”到“抢企大战”,中国超大特大城市竞争进入了下半场。广州、北京、深圳是2023年企业增量最多的三大城市,分别净增长了19.81万家、18.16万家和13.53万家,上述城市去年的企业数量均突破了200万大关。而从企业总量来看,上海依然稳居全国第一,达到了289.2万家。一线城市之外,西南地区的成渝双城、中部地区的武汉、长三角的苏杭以及西部的西安等重点城市也成了招商“大赢家”。
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头部城市之间的竞争,正在从“抢人大战”升级到“抢企大战”,其中关键就是营商环境。企业间的流动,也并非是零和博弈,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产业互动和链条协作的最佳注脚。
广州拿下“双料冠军”
2023年,从企业总量来看,北上广深四个城市齐齐守住了200万大关。其中,上海以289.2万家的总量居于首位,紧随其后的深圳有259.3万家,北京和广州分别为211.5万家和209.86万家。成渝双城则双双跻身百万圈,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159.88万家和116.3万家。
企业数量与地区的经济情况密切相关。去年一年,企业数量前十的城市,几乎都是全国GDP前十的城市,较为特别的是新一线城市西安,2023年,西安GDP在全国排名22,却凭借着93.5万家企业总量闯入前十榜单。
从增量来看,2023年,广州新登记企业36.97万家,净增企业(2023年企业数减去2022年企业数)数量19.81万户,均排名全国第一,拿下了“双料冠军”。
其次是北京,2023年,净增企业数量18.16万户,排名第二;新登记企业数量29.7万家,排名第三。
排名第三的是深圳,2023年,净增企业数量13.53万户;新登记企业数量30.75万家,排名第二。
此外,与2022年相比,广州、西安和武汉的新登记企业数量同比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分别为10.43%、14.47%和14.10%。从净增量来看,西安、武汉、佛山和广州的增速都超过了10%,依次为14.47%、14.10%、13.93%和10.43%,成为了“抢企大战”的四大赢家。
从密度来看,深圳企业高达146家/每千人,相当于每千人就拥有146家企业,其次为上海和广州,分别为116和111家/每千人。北京和杭州也跻身企业密度前五城市。值得注意的是,重庆的企业总量虽然达到了116.3万家,排名前六,但因为常住人口基数较大,目前企业密度为36家/每千人。
苏州成为A股最强地市
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既看企业数量,也看企业质量。
以世界500强榜单为例,对于所在城市来说,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诞生,创造的不只是总部经济的财税效应,更能带动上中下游产业链的聚集,从而形成百亿级乃至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北京、上海、深圳不仅企业数量遥遥领先,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也位居全国前列,分别为53家、12家和11家。
在新一线城市中,杭州表现出色,2023年,拥有96.05万家企业,对比2022年净增4.74万家,并孵化出了7家500强企业,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上海、深圳和北京的上市公司均超过了400家,杭州和苏州两座新一线城市,上市公司企业位于第二梯队,分别达到了230家和218家。广州和成都则属于第三梯队,分别为159家和118家。
若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剔除,苏州可谓是当之无愧的A股最强地市。这也离不开苏州当地政策的引导。过去一年,苏州接连出台《推进苏州上市公司做优做强若干措施》《苏州市促进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2025年)》,深入实施“育林计划”和“参天计划”,成立苏州上市公司服务联盟,全面深化与各交易所合作,更大力度服务企业上市、服务上市企业。苏州方面提出,力争2025年末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超300家,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超5家。
“抢企大战”进入下半场
从“抢人大战”到“抢企大战”,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比拼更加激烈了,更兴起了“反向招商”和“互补招商”:去年,上海罕见掉头向西,奔赴千里之外的成都举办招商推介会;大湾区城市与长三角城市之间,更是争相互动交流……
2023年5月,“沪利共蓉·机遇无限”2023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共签约12个项目,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介绍,接下来,上海还会继续前往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就近区域的中心城市招商,“2万亿元GDP以上的城市,我们都愿意走一走,看一看”。
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去年3月7日,广东省商务厅在上海举办“广东省招商合作推介会(上海)”“广东省与跨国公司代表座谈会”“广东省与机器人行业代表午餐会”。该系列活动重点面向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围绕两个招商重点(制造业招商和总部招商),吸引超过200家企业参与。在推介会上,广东还抛出了投资奖励、税收优惠等“大礼包”。
去年8月30日,上海“回访”广东。“相粤湾区,沪你同行”2023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活动中,长宁区、嘉定区、青浦区驻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点揭牌,投资上海·沪穗商协会战略合作启动。会上还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三区共与18家大湾区相关企业签约,总投资170亿元。
实际上,城市之间的“抢企大战”不只是单纯的竞争,也是一种相互之间的产业协作,在城市之间的互相招商中,企业们的流动,既让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也能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链条。
值得注意的是,拼企业、拼经济,关键一招还在打造更加卓越的营商环境。2月18日,龙年第一个工作日,全国各地召开“新春第一会”,包括上海、成都、苏州、吉林、辽宁、河北等多个省市把议题聚焦到营商环境。
今年以来,北京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打响“北京服务”品牌;上海强调“坚持以企业感受为导向”,已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7.0版;武汉举行2024年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提出“坚决消除准入端隐性壁垒”,西安提出着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实施个体工商户分型分类培育,出台扶持“个转企”政策措施,动态更新市场监管柔性执法“三张清单”,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整治……以“营商”促“赢商”,大城市们正在加大力度亮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让更多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