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2:12:36 来源: sp20250104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中国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
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厚人民情怀,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锚定正确方向、指明科学方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无论前路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坚定必胜信心,坚持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我们就拥有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最深厚的力量。
(一)
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
新时代以来,我们之所以能书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坚持“民生为大”正是其中的重要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实现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到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再到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也是恢宏壮丽的民生答卷。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针”,成为一把最重要的尺子。
“国家账本”里,有民生之需。全国财政支出中,约有70%以上用于民生。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预算667亿元,安排教育领域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4085亿元,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765亿元……
“发展大计”中,有民生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传统产业事关就业民生,“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体现的正是民生考量。
“安全底座”上,有民生之要。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据估算,到2030年,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有望达到8000万辆,每年能节省1.2亿多吨石油,是目前大庆油田年油气产量的3倍。说到能源行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拿“窝窝头”和“精面细面”打比喻:“先吃饱肚子再吃好。我们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放慢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也不能太理想化,首先要保证能源供应。”
“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检验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很重要的就是看人民生活品质是否有新提升。
异地办事,同城待遇。
长三角发展,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对2.37亿“长三角居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质化”:民生“一卡通”,办证明、乘公交、游景区,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便捷;看病“一张网”,“医疗圈”加快融合,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加快推进;养老“一体化”,全面开展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合作,成立全国首个跨省县域幸福养老示范标杆区……
发展向前,民生向暖。
四川成都国际铁路港的漫天朝霞、江西吉水移民新村的美丽画境、甘肃山丹马场的蓝天白云……许多人“晒晒我的‘家乡蓝’”,定格下一个个日常而美好的瞬间。2013年至2022年,在经济总量翻了一番的情况下,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减少93%。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人们真切体会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体现的正是中国式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理念。
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才能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老破小”,房子差、管网旧、污水多、配套缺。如今,青石板、红砖房、黄桷树,这里有敞亮的社区会客厅、功能齐全的党群服务中心,还有饭菜飘香的社区食堂。
今年4月22日,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小区,微笑着和大家唠起家常。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很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把老旧小区改造好。改旧换新,完善服务设施。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能为解决民生问题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每年办一些民生实事”。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处理好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的“温差”问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依靠全体人民艰苦奋斗,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以民生为大,以百姓心为心,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创造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二)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归根到底要靠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后,围绕区域协调发展主题,总书记接连主持召开座谈会。从京津冀到长三角,从东北振兴到中部崛起,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协调发展势能强劲,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系统性、针对性不断增强。
民生连着发展,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加强无障碍环境、适老化设施建设,推动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一项项民生清单,也是发展清单。
上海,黄浦江畔。曾经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简屋陋室,老虎窗、亭子间,“拎着马桶看东方明珠”,折射的是老城区一些百姓生活的窘迫与无奈。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2022年7月,黄浦区攻下最后一块“硬骨头”——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旧改征收方案生效。这标志着历时多年的上海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均接近90%,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比重超85%。城市成为扩内需补短板、稳投资促消费、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场域。
今年3月,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大行动部署实施。仅汽车、家电更新换代,就将创造万亿元规模的市场空间。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紧紧抓在手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能够更好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保障和改善民生,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能够有力提振发展信心,增进社会消费预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今年一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3万人,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培育接续有力的就业新动能,就能形成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2023年底,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3.34亿人,近8000万低收入人口享受到参保资助,目前新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药品总数增至3088种。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兜住老百姓的健康。
“我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成为终生的伴侣。”今年3月,北京西城区民政局,我国视障人士首次通过阅读盲文版、大字版的结婚登记告知单和结婚誓言,全程无障碍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
增设智能语音提示、扶手护栏、盲文标识,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益,提升残疾人就业质量……这从一个侧面生动印证:中国式现代化一个也不能掉队。
保障和改善民生,更能为发展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安徽合肥,庐江县西城村。村民陶友宝把自家户用光伏设备称作“阳光银行”:“屋顶装上光伏,除了自己家用,多余的电还可以卖给电网,每年能有几千块钱收入,晒着太阳把钱赚。”
截至2023年,全国户用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容量超1.15亿千瓦,相当于约5个三峡电站的总装机容量。据预测,我国农村地区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约273亿平方米,超过8000万户。户用光伏将不仅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也有力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发展。
孩子的抚养教育,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
贵州铜仁一家托育照护中心,组建了一支以医疗、托育、保育、护理为主的照护团队,丰富婴幼儿在园活动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无忧。
北京一家养老机构,除了心电图、抽血等检查,还提供各种适老化、精细化服务。智能床垫不仅有离床报警功能,还能监测心率、呼吸以及睡眠质量,并通过数据分析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预警。
强化“一老一幼”服务,惠及的是千家万户,也将进一步释放发展潜力。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
美好生活里,有民生观,也有发展观、现代化观。
(三)
发展和民生相互牵动、互为条件,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持续发展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通过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全面把握发展和民生的辩证关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从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看,也是这点最重要。”取与舍,不仅体现情怀、格局,也彰显智慧、方法。
一度,“长江病了”,化工围江,非法采砂,生态退化……处处千疮百孔。而今,“微笑精灵”江豚回来了,“临江锈带”变为“滨江绿带”,“水清岸绿、鱼跃鸟飞”的美景重现。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对相关企业“关改搬转”,倒逼产业“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多措并举促转岗再就业,“捕鱼人”成了“护鱼人”……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沿江省市“全面绿色转型”。一取一舍,顺应的是绿色发展大势,塑造的是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是干事创业的重要方法论。
“东数西算”工程,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引领性、创新性。贵州深度参与“东数西算”这一超级工程,打通“数”动脉、“算”出新机遇,驶入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
回到2014年,偏居西南一隅的贵州,还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弱、科技人才缺,同样可以与站在时代前沿的“大数据”牵手。
“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立足当前,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放眼长远,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发展更有活力、更具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做大‘蛋糕’的同时,进一步分好‘蛋糕’”。这要求我们,坚持效率和公平相统一,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尽力而为,就要坚持久久为功,补齐民生短板,兜牢民生底线,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量力而行,就要坚持循序渐进,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浙江在探索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备开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也存在一些短板弱项。2021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为全国实现共同富裕先行探路,3年来“浙”里共富不断取得新进展。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书,实干是最质朴的方法论。把握好发展和民生的辩证关系,关键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坚定行动派、实干家”。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东北地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时强调:“继续当中国的北大仓,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的尖端科技的中心,同样是光荣的,同样是重要的。”这深刻启示我们,既从全局谋划一域,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又以一域服务全局,强化精准思维,找准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合力。
民生系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实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中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谱写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16日 01 版)
(责编:白宇、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