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发布时间:2024-12-27 08:20:39 来源: sp202412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形成绿色低碳产业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月29日,2024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以“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等与会嘉宾深入交流研讨,共享经验成果,为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凝聚共识合力、营造良好氛围。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双碳”战略,大力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把“双碳”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3年多来,我国聚焦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推进“双碳”工作蹄疾步稳,取得积极进展。

  完善绿色低碳支持政策。

  “经过3年多努力,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构建完成,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双碳’工作基础更加坚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牛波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完善绿色低碳支持政策,持续健全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税、投资、金融、价格政策,推动完善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等市场化机制。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以绿色低碳为鲜明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鼓励地方探索多元化绿色转型路径。

  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陈明表示,科技部将统筹考虑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制定中远期“双碳”科技发展战略性纲要;建立健全适用于我国的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制定并发布《中国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完善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碳中和技术体系;拓展和深化碳达峰碳中和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搭建开放友好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快绿色科技创新。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依靠各类低碳技术、零碳技术和负碳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与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认为,加快绿色低碳领域的创新,要加快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建立激励前沿探索的有效管理体制等。

  “我国绿色化多样化高端化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存量改造升级和增量优化调整潜力巨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密集活跃,各类企业深化绿色低碳转型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长吕文斌说,要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各类企业可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通过统筹自然生态各要素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增强其碳汇能力。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田文彪表示,自然资源和林草部门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9000多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累计完成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制定海洋碳汇行动计划,努力提高固碳增汇能力,充分发挥“碳库”作用。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按照有关部署要求,推动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加快高质量发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大落实力度,持续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领域是主战场。近年来,能源行业企业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动能源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努力做到在发展中降碳、在降碳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近年来,南方电网非化石能源电量年均占比达50%,最高达53%,每两度电中就有一度“零碳电”;今年一季度,南方电网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45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类型。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党组副书记刘启宏表示,南方电网建立科学的交易机制,让每一度绿电成为市场上的“抢手电”;实现南方五省份乡镇充电桩全覆盖,让绿电更惠民;构建面向政府治碳、企业减碳、个人普惠的服务体系,打造“电力看碳排”等362个大数据分析应用,为全社会降碳提供数据支撑。

  中国华电坚持基地式、规模化开发和集中式、分布式开发并举,陆上开发和海上开发并重,打造“东南沿海海上风电基地”等。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祖斌表示,中国华电加快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持续提高煤电机组灵活服务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强支撑。

  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近年来,中国能建在陆地综合能源大基地、海上风电、新型储能等多个领域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表示,应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深入实施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专项行动,强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产业发展”全链条培育,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绿色发展。

  打造高端研发平台、创新大型陆地及近海风电场建设开发利用技术、推进央企创新联合体攻关……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王小军表示,中国电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依靠创新驱动破解难题,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中国大唐开展能源电力科技创新实践,开工建设了大规模地下硐室压缩空气储能工程等系列示范性项目。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张传江表示,中国大唐将以创新驱动传统能源电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我国碳排放企业分布点多、面广,地域相对分散。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晓东表示,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探索二氧化碳化工利用、矿化利用、生物利用的实现路径。

  大力发展核能等非化石能源。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卢铁忠表示,核能作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基荷能源,是落实“双碳”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此外,核能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将全力推动核能事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新业态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去年,中建集团成功实施了一批低碳零碳建筑和生态环保项目。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文兵表示,中建集团将与上下游企业共同开展绿色建材、智慧运维技术攻关,加大推广应用力度,协同建材、能源、施工、运营各环节,实现建筑全过程减碳,带动工程建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中交集团把服务交通强国、美丽中国重大战略与打造绿色示范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参建的北京冬奥会重大交通保障项目延崇高速、港珠澳大桥、永定河流域治理等重大项目,成为打造绿色公路、绿色桥梁、绿色河湖、绿色港口、绿色建筑的生动实践。”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立强说。

  当前,数字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黄义华表示,中兴通讯从绿色采购、绿色物流、绿色循环三大方面,致力于构建“绿色供应链”。提出“双碳治理模型”,指导150家供应商制定减排目标和举措;推广低碳运输方式、优化物流路径,去年物流碳排放下降3.3%;推进全生命周期物料管理,外部报废物料循环利用率达92%。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减碳。

  打造5家“零碳工厂”,推出5款“零碳产品”,41家工厂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88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共同打造“零碳联盟”,54家供应商完成低碳转型,实现年度减碳3.28万吨。“我们探索了‘碳足迹+水足迹’的全链减碳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说。

  “满帮集团成立天津碳路科技公司,建立碳减排测算—碳资产开发—碳交易核算的闭环体系,联动平台司机和货运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建共享碳普惠平台。”满帮集团党委书记、高级副总裁徐强说。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新模式。

  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与红杉资本联合成立北京至简公司,自主研发并运营覆盖全国的零碳智慧物流科技运营管理平台。“随着该平台逐步市场化、商业化运营,零碳智慧物流将会成为集团的又一战略产业。”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梓豪说。

  兴业银行去年上线自主研发的“双碳”管理平台,并发布基于企业碳账户的碳金融服务专案。兴业银行绿色金融部(战略客户部)总经理郭秋君表示,兴业银行持续深耕碳金融服务领域,为客户提供碳资产管理、减污降碳等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碳管理服务质效。

  当前,“双碳”工作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绿色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30日 10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