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用分分必究“卷”绩点?

发布时间:2024-11-25 19:32:52 来源: sp20241125

  大学生不用分分必究“卷”绩点?

  有高校试行学业考评等级制,专家:值得肯定但实效仍待观察

  日前,北京大学校报发布文章《放弃绩点——成绩评定改革在“生科”》,调研学校成绩评定改革推行的情况。文章表示,在高强度的学业考核压力下,一些学生为了总成绩提高一两分而花费大量时间,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展开试点改革,放弃GPA(平均成绩点数)排名,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此举引发广泛热议。

  绩点,作为大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指标,一直以来是大学生“又爱又恨”的事物。那么,以等级制评定取代绩点的尝试,是否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竞争压力?该如何看待这一改革举措?

  高校:当前普遍用绩点制,等级制也不罕见

  当前,各高校的评分制度不完全相同。绩点是国内高校主要采用的一种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大部分高校通用的计算方法是:课程绩点=分数/10-5,课程学分绩点=学分×绩点=学分×(分数/10-5)(90分以上按90分计算)。平均学分绩点有多种计算方式,以高校最常见的4.0算法为例:将学生修过的每一门课程(包括挂科重修后的课程)的课程绩点乘以该门课程的学分,累加后再除以总学分。

  绩点在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保送考核时,是一个必要的条件。除了保研,评优、奖学金、出国留学、交流项目都与它挂钩,甚至一些用人单位也可能比较看重绩点。

  与此同时,等级制评定并不罕见。

  例如,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从2020级开始,在本院开设的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实验和实践类课程的成绩评定中推荐采用等级制。学生成绩可采用A(相当于85分或以上)、B(相当于75-85分)、C(相当于65-75分)、D(相当于60-65分)、F(不及格)五个等级,成绩的综合评价用优秀率(成绩为A的课程所占比例)和优良率(成绩为A和B的课程所占比例)替代GPA。对于单门课程而言,则与以往相同,成绩优秀率不超过40%,不及格率不超过5%。

  2015年,清华大学也颁布了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学生正式成绩单中的成绩记录为等级形式,不再采用传统的百分制。具体来说,根据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以A+、A、A-、B+、B、B-、C+、C、C-、D+、D、F等12档等级来记录。其中,获得A+(非常优秀)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获得F(未通过)的学生比例则不作规定。

  而在国外,美国部分大学本科课程评分使用等级制。每门课程会在学期第一周发给学生一份课程大纲(syllabus),一般来说,大纲中会对课程考核进行详细说明,包括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及其所占比重等。评分标准也就是分数范围(grading scale)或者等级分配(grading distribution)。

  英国高校商科的大多数课程由授课、专题研讨、课题研究和考试等几部分组成。课程考核试卷和课程论文要经两次封卷评分,首先由各科讲师进行第一次评分,再由不同资质的讲师开展第二次评分工作。对于两次评分差距较大的试卷或作业,还要由教学主任组织第三次评分。学生完成一门科目的所有评估部分(考试和课程论文)方可通过该门科目(一般至少达到总分的40%)。

  学生:不少人期待不“卷”分数,也有人担心“卷”A等

  对于北大生科院这次等级制考评的改革,不少学生认为,相比于百分制基础上的绩点,采用等级制能避免过于看重成绩的弊端,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空间;也有学生表示,两种分数评估制度并无特别大的区别,不“卷”GPA,可能会转向“卷”高等级。

  与北大生科院同领域的中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的李同学表示,期待这样的变革能够普及:“我们领域课业压力非常重,采取等级制度的话,会比绩点制轻松一点。”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卢同学对于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也持乐观态度:“它能帮助学生们跳出无意义的分数‘内卷’,换一个比较良好的方向去努力。”

  珠海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张同学绩点综测排名在专业前列,她对等级制也表示赞同:“大学不是为了将学生困在所学专业赛道上,而是为了让其将目光放得更远、更广。”作为一个不喜欢把自己局限在某个方面的“斜杠青年”,张同学表示:“如果我们学校也换成等级评分制,我可能会适当放弃绩点,多学些其他领域的东西,而不会死磕在专业上。”

  广州大学的林同学平日里会注重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到期末则把更多重心转移到学习上来。对于等级制,她认为有好也有坏:“好的方面是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课,可以空出一些时间,去听一些讲座,更多去拓展自己的一些兴趣。”但她也提到,同一等级下分数高的同学可能会有落差感。

  “对同样是A等的同学,有些人可能随便拿个85分,有些人则特别认真。”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唐同学看来,想要改变这种对于成绩的“内卷”,可能不止于改成等级制,“我认为跟老师的教学方式、排课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她坦言,有时候一个学期排课量比较大,她不得不选择一些更好拿分的“水课”,交一篇论文便能拿到成绩。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连同学表示:“不觉得等级制和绩点制会有特别大的区别。”一方面,他认为等级评定不会改变某些老师偏向于打低分的局面,“如果课程老师的评判标准相对于其他老师来说还是较严苛,那么即使有同学对这门课本身感兴趣,也有可能会因为这门课不容易拿高等级而避开。”另一方面,他也考虑到,如果采取等级制,“同学想要卷到‘A’的过程是否又是另类的‘卷绩点’呢?”

  专家:从分分必争到等级打分,体现出高校人才培养思路的变化

  “这个举措值得肯定,目前国内有北大、清华、华东师大正在试行,是一个好的突破。”广州大学教育学系主任、广州大学高教所副所长曾小军认为,“要加大过程评价和表现性评价,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投入度、出勤率、在课内外的各种表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共建课堂。”

  山西大学马哲所副教授丁剑表示,从绩点制到等级制,体现的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思路上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学生升学和竞争压力的增大,绩点成为了不少用人单位、海外高校、保研高校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1分甚至0.5分的绩点‘内卷’,殊无必要。”丁剑指出,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往往不能以期末考试是98分还是95分来衡量,学生的学术水平如何,也不能完全通过考试分数的高低来判断。部分高校出台此项政策,初衷是好的,目的是缓解学生压力,值得肯定。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爱磊在采访中认为,近期该话题的爆火,其本质上是高校在应对学生日趋激烈的学业竞争、升学竞争、就业竞争而推出的缓解学生压力的措施。“从分分必争到等级打分,其并不是单纯的评分标准的改变,学校可能更多的希望学生从单纯的‘拼绩点’‘假学习’转变为真正的‘爱知识’‘爱学习’。”

  广东教育督导学会高等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陈先哲也谈到,当前实施的绩点制产生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大家为了一两分反复地“卷”,过多地在学业上陷入单一性的竞争当中,这个难题需要破解。“实行等级制能稍微变得舒缓、弹性一些,是一种尝试,尽管未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如果能达成一种相对共识,将有利于出现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更多考虑学生未来就业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真正为社会生产作贡献的能力等。”

  当然,这种制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丁剑认为,这样的政策实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实时调整。例如区分度降低,那么在保研、留学等问题上,该以什么标准来进行,避免造成学生都去竞争“A”等级,从而带来新的负担。“高校、用人单位该如何完善新变化下的升学、招聘制度,这些都是需要各方不断探索的。”丁剑说。

  绩点制的一个关键方面就是保研。对此,知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取消百分制或者绩点制,实行学业成绩等级制评分,是为了破除“唯分数”“分分必究”。这需要进一步改革研究生推免制度,不能简单的按学业成绩高低排序确定推免名额,而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本科毕业生的学术潜能与综合素质。“此举有利于引导学生从重视考分,转向重视创新能力、综合素质,也可促进大学扭转‘应试考研’倾向。”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陈亮 实习生 黄晓晗 李博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