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丝路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活动点亮开罗

发布时间:2024-12-27 15:13:07 来源: sp20241227

作为地球的两条“血脉”,长江和尼罗河昼夜不息、奔腾“交汇”,奏响世界大河流域文明互鉴、合作共赢的激情交响。7月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罗办事处的支持下,由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埃丝路文化遗产国际交流活动在开罗拉开帷幕。活动以“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为主题,聚焦河流与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共同关注的主题,搭建世界大河文明和城市的对话平台,邀请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埃政府机构、文化、建筑、遗产保护等领域的嘉宾们共同参与,探索中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路径,进一步向世界讲好丝路故事。

搭建平台,谱写中埃文明互鉴新篇章

今年是中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两国政治互信持续巩固,务实合作硕果累累,一个个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惠及双方的项目稳步落地,让两国友谊源远流长。中埃关系也成为中国同大河流域国家团结协作、互利共赢的生动写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及人文科学助理总干事加布里埃拉·拉莫斯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次活动成为了连接中国和埃及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持续开展促进跨文化交流的行动,保护我们共同的遗产,塑造更好的未来。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致辞表示,此次活动是长江之滨与尼罗河畔的对话,是南京与开罗的携手共建,是两国青年的相逢相知,对于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埃及—中国友好协会副主席、埃及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华大使、阿里·希夫尼致辞表示,中国和埃及的悠久历史和古老的文化遗产为丰富人类文明作出贡献。未来,两国将持续加强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共享繁荣的未来。

中国驻埃及大使兼驻阿盟全权代表廖力强致辞表示,中埃作为两大文明古国,拥有值得骄傲的共同遗产。中方愿与埃方一道,推动两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在埃及民族复兴道路上,中国始终是埃方风雨同舟、携手共进的朋友。

以河为媒,向世界讲好丝路故事

中国和埃及同为世界文明古国,两国交流始于古代丝绸之路,且延续至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两国不断创新的交流合作形式,推动两大文明越走越近。由中国和埃及合作投资的埃克萨迪亚500千伏变电站项目建成投运一年多以来,缓解了区域内的用电紧张情况;中国成功将埃及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助力埃及成为第一个具有完备卫星总装集成测试能力的非洲国家;首个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中埃卢克索孟图神庙联合考古项目启动至今已完成18个月的考古发掘工作……沿着“一带一路”,中埃携手向世界讲述新时代丝路故事。

主旨演讲阶段,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教授姜波从全球视角出发,以良渚、泉州、景迈山为案例,解析了世界遗产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与演进,并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经验对全球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经验与贡献。

“中国与埃及同为文明古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不断通过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实践,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开罗大学工程学院可持续建筑环境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包容性政策研究室专家莫森·阿布纳加说,“期待看到更多青年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中的行动。”

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负责人梅赫达德·沙巴罕现场进行《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主题集——建筑、古迹和城市化》主题推介。“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主题展览也同期举行,聚焦中埃等国家和地区,以河流为线索,充分展示具有城市特质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中国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果。

青年对话,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力量

悠悠尼罗河,滔滔长江水,滋养了辉煌璀璨的文明,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厚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本次活动特别举办长江—尼罗河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青年对话会,围绕“河流流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全球合作”“青年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中的作用与行动”等议题,邀约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罗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展开文明对话,让中埃文明在碰撞交流中擦出青春火花。

活动期间,“共同的遗产,共同的世界”青年共创项目同步启动。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下开展,选取兼具历史底蕴与发展潜能的区域,统筹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开展空间设计方案竞赛等。

本次活动是“感知中国”走进埃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之一,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开展长江之滨与尼罗河畔的对话。作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品牌活动,“感知中国”致力于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全球文明对话,促进世界人民相知相通,共建姹紫嫣红文明百花园。

(责编:燕勐、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