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8:18:18 来源: sp20241221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世界少有,经济恢复过程中“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短期内恐难避免。要尊重客观规律,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乘势而上攻坚克难,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截至10月26日,31个省区市前三季度“成绩单”均已发布。其中18个省份增速跑赢或持平全国水平。有12个省份增速为6%及以上,11个省份增速快于上半年。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空间载体,读懂地区经济“三季报”,三个关键词值得关注。
一是“恢复”,体现在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供需两端协同发力。
在经济内生动力和政策措施发力共同作用下,地区经济整体延续恢复向好态势。从经济总量看,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不断增强。前三季度,广东、江苏、山东继续稳居全国前三位,GDP分别为96161.63亿元、93180亿元和68125亿元;浙江距6万亿元仅“一步之遥”,达59182亿元。河南、四川、湖北均超4万亿元,福建、湖南、安徽、上海、河北、北京同处3万亿元梯队。
从同比增速看,有18个省份跑赢或与全国增速持平。其中,西部地区8个,东部地区6个,中部地区和东北各2个。西藏以9.8%位列第一,海南以9.5%紧随其后。内蒙古同比增长7.2%,甘肃、四川、宁夏、浙江分别为6.6%、6.5%、6.4%和6.3%,安徽、新疆均为6.1%,山东、湖北、上海均为6.0%,江苏、吉林均为5.8%,重庆、青海均为5.6%,辽宁同比增长5.3%,河北与全国增速持平。
与上半年相比,前三季度,西藏、海南、四川、新疆、湖北、重庆、贵州、福建、湖南、广西、江西11个省份增速加快,安徽、河南与上半年持平。其中,四川经济增速从一季度落后到上半年追平,再到三季度超过全国水平,提速恢复态势明显;江西、福建、贵州经济增速逐季加快,与全国增速的差距在缩小。辽宁10年来同期增速首次超过全国水平。
三次产业稳步回升、市场需求加快恢复,是支撑经济持续好转的重要力量。前三季度,31个省份中28个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个省份较上半年增速加快或降幅收窄。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力明显增强。
二是“向好”,体现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经济发展,不仅看量还要看质。前三季度,各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前三季度天津、广东、江苏、四川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9倍、91.8%、80.2%、66.7%,青海、辽宁、内蒙古、湖北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倍、1.5倍、139.7%和78%。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都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多地“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经济发展的活力在增强,前三季度上海新设企业35.3万户,同比增长42.0%;在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新增49家和20家。
三是“稳定”,体现在就业物价总体平稳、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就业扩大的基础。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居民就业形势继续改善,收入保持平稳增长。比如,北京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4个月环比回落,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年初目标任务的99.3%。浙江省有关调查显示,三季度就业、收入和消费意愿三大消费者信心指数同步回升。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基础条件差别之大世界少有,各地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增长动力等也存在差异,疫后恢复过程中“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短期内恐难避免。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要注重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还要看到,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距离年底只有60多天,各地要提振“冲刺跑”的精气神,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加注重提高政策举措的组合性、协同性、精准性,以最大努力拼出全年发展最好成果,为人民幸福生活多谋福祉,为全国发展大局多作贡献。 (作者:熊丽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