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绿沙漠,“苗”绘驼城

发布时间:2024-11-23 19:09:37 来源: sp20241123

驱车行驶陕西省榆林市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葱茏绿意扑面。

因“能”而兴,因“能”而行。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上“能”下决心,在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上“能”践承诺,近年来榆林市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在当地人看来,推进高质量发展,没有“生态包袱”,只有“绿色财富”。

生态之变,折射发展之变。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从昔日“沙漠之都”到发展向“绿”向“新”,榆林如何书写“绿色答卷”?近日,2024“光影中国”影像采风行团队走进陕西榆林,实地采访调研能源之城的华丽蝶变。

科技赋能,沙地种出“金豆豆”

金秋时节,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丰收在望,一袋袋分拣完成的沙地土豆整齐地堆在田间,等待装车发货。

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种植的土豆迎来丰收。陈柏全摄

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种植的土豆迎来丰收。陈柏全摄

很难想象,这片土地在十几年前还是贫瘠的沙丘,是什么改变了这里?

技术创新,变“沙”为田。

“我们运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科研成果,对沙荒地进行了土体有机重构,有效解决砒砂岩遇风起尘、见水流失和沙子易漏水漏肥、不易形成团粒结构等问题,让沙地变良田成为可能。”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北分公司总工程师张玉梁说。

沙地变耕地,效果如何?

“目前农场共种植土豆3600亩,平均每亩产土豆5.5吨左右。”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二农场场长刘照丰说,“我们还将喷灌改造为智能一体化滴管,每年可节约用水超30%,节约用肥超20%。”

提高产量,还要持续开展科研攻关。“针对毛乌素沙地漏水漏肥、土壤贫瘠等问题,我们还研发了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有机肥研制关键技术,有效提升毛乌素沙地土壤保水持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水、肥利用效率均可提高15%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张扬说。

榆林的治沙实践,是陕西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缩影。陕西下大力气推进陕北毛乌素沙地、白于山区荒漠化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综合治理,“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从全国看,荒漠化沙化治理成效显著。据最新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连续四个监测期保持双缩减。

绿富同兴,幼苗长为“招财树”

走进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10万亩樟子松基地,满眼苍翠,4至6米的松木汇聚成林。

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10万亩樟子松基地。陈柏全 摄

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10万亩樟子松基地。陈柏全摄

据了解,目前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的93%,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

苗定沙定,苗长碳降。记者了解到,当地种植的苗木不仅能防风固沙,更是碳汇交易的绿色产品。2022年经过碳汇监测和评估,基地碳汇量达到3206吨,总碳储量16.8万吨。

碳汇交易让林海生金。“去年,我们与中海油电力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交易林业碳汇量20万吨,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场长郭伟说。

防治荒漠化,离不开协同治理。去年,在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协调推进会上,榆林市、鄂尔多斯市、庆阳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五地签署合作协议,构建毛乌素沙地跨区域联防联治新格局。

“打破各自为战,推进防沙治沙‘一盘棋’,建立科学治沙联动机制,这对毛乌素沙地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十分重要,同时对于中国的荒漠化防治也有重要价值。”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三北工程研究院副研究员崔桂鹏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兴绿治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足了。在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记者偶遇来此游览的陕北民歌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志行。王志行表示,这些年榆林市生态环境改善很大,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离城区30多公里,正在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范本。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陈斌摄

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陈斌摄

低碳转型,科学擘画“产业图”

煤炭利用如何更“绿”?

步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电厂,从矿井采出的煤炭经过传送带直接送到燃煤发电机组,生产出的电力被送往下游铝电解及铸造车间。煤电铝一体化生产利用在此成为现实。

近年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绿色园区。王驰摄

近年来,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打造绿色园区。王驰摄

“有色”何以“出色”?

上下游产业“协同作战”,让生产更环保、更高效。“这种生产模式不仅可以减少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也可以减少煤炭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管理效率。”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电分公司总工程师骆继康表示,近年来公司投资2亿多元,对发电机组进行了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投产运行以来,年均实现氮氧化物减排约1400吨,二氧化硫减排约650吨。

能源转型“绿”意浓,展现澎湃动能。

车辆驶入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大壕兔村,一片巨大的“光伏海洋”在阳光下浮动耀眼蓝波。记者从国网榆林供电公司了解到,小壕兔光伏电站并入榆林电网运行,每年可实现光伏发电75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使用约2.16万吨标准煤。

陕西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小壕兔光伏电站。王剑摄

陕西华电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小壕兔光伏电站。王剑摄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厚植生态底色,提升发展成色。如今的榆林,正在奋力书写生态宜居、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责编:陈悦、常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