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三千年的探寻,殷墟商文明何以流量不止?

发布时间:2024-11-30 13:31:17 来源: sp20241130

   中新网 安阳8月26日电 题:“穿越”三千年的探寻,殷墟商文明何以流量不止?

  作者 刘鹏 李海珠

  8月25日上午,随着第100万位游客走进位于古都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该馆也在开馆半年之际破百万纪录。那么,这座中国首个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有何独特魅力,又何以流量不止呢? 中新网 记者就此进行了揭秘。

图为殷墟博物馆沉浸式数字化展厅。李海珠 摄

  今年2月底,殷墟博物馆开馆迎客。自开馆以来,该馆参观热度持续升温,曾连续两个季度居中博热搜榜“考古遗址博物馆前30榜单”榜首。

  8月25日,殷墟博物馆百万游客活动在该馆举行,第100万名游客董金海言语中难掩兴奋道:“非常荣幸,希望全国的游客朋友都来安阳感受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半年内,殷墟博物馆吸客破百万纪录,那么,殷墟商文明何以流量不止?

  当日,记者走进殷墟博物馆一探究竟。“‘妇好’铜鼎上的花纹好精致!”“‘嵌绿松石骨蛙’是怎么雕刻出来的?”“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有什么不一样?”殷墟博物馆的展厅内,近4000件商代文物令游客不时赞叹,同时也引起了游客的好奇。

  已在殷墟工作了8年的讲解员李甜介绍,像这样人声鼎沸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馆内游客最多时一天曾达两万人次,游客们都很渴望深入了解商代文物的“前世今生”。

图为殷墟博物馆。李海珠 摄

  “‘文博热’推动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他们眼里的好奇和渴望让我在讲解时很有成就感。”李甜介绍,随着馆内的数字化“黑科技”越来越多,不仅拉近了文物与游客之间的距离,沉浸式体验也让殷墟把文化“流量”变为“留量”。

  行走在沉浸式数字化展厅,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文献、甲骨记载“活了起来”;裸眼3D技术让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文物“同台竞技”;9块LED显示屏“搭台列阵”,听商王“武丁”讲述“大邑商”的强盛与辉煌……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游客“穿越”3300年感受商王朝的城市文明、礼乐文明、青铜文明、文字文明以及手工业技术等。

  “殷墟博物馆承载了殷墟遗址保护、考古展示和商文明研究等重要功能。馆内展出的青铜、甲骨、玉器、车马等近4000件商代文物,全景式展示了商代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平台。”安阳市政府副市长常慧芹如是说。

图为游客参观“司母辛鼎”。李海珠 摄

  1928年,随着中国第一代考古人在安阳小屯村挥出第一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被逐渐揭开“真容”。在此出土的宫殿、王陵、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确认殷墟即商王盘庚迁殷后的都城,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谈及殷墟博物馆缘何在半年间吸引百万游客流量,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受访时表示,殷墟考古实证了商代文明的存在,揭示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等信息,为我们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规律。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和独特魅力,这无疑是吸引众多游客赴殷墟游览的核心之所在。

  在张祥宇看来,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其中的“新”即要突出引领“新潮流”,正如殷墟此间创意解锁的“网友造字”“一秒入戏”“见字如面”“带字面条”等新玩法、新风尚,不但让中华文化地标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了旅行生活中,也进一步激发了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潜力。

  为了让殷商文明流量不止,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安阳殷商文化、汉字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持续推动甲骨文文创开发、数字应用、交流传播等,致力于打造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新地标,以此揭示文明密码、展示汉字魅力,吸引更多人到安阳触摸历史,读懂中国。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推广处副处长、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副局长王立国介绍,安阳市通过高标准打造文旅产品,如殷墟考古文旅小镇的建设和运营,以及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全面建成开放,推动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安阳依托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发文创产品,如甲骨文饰品、甲骨文广播体操等,让甲骨文等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