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林海 满满粮仓(大数据观察·践行大食物观)

发布时间:2024-11-24 18:35:29 来源: sp20241124

  黑龙江省东方红林场迎来松塔丰收。

  黑龙江省桦南林区种植的紫苏。   以上图片均为龙江森工集团提供

  数据来源:国家林草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当前,各地积极践行大食物观,“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如何做到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即日起“大数据观察”栏目推出“践行大食物观”系列报道,聚焦各地的新探索新实践。

  ——编  者

 

  一棵棵身姿摇曳的紫苏在林间蓬勃生长;三五成群的东北黑蜂在椴树林中嗡嗡作响;鲜嫩的山野菜顶破土层,散发出阵阵清香……茫茫林海,满满粮仓,这里是森林经营总面积达658.57万公顷的黑龙江省龙江森工林区。

  作为国有重点林区,曾经产量最高峰时,全国所用的每10根木头中,将近3.5根产自这里。如今放下砍树斧锯,拿起种树锹镐,休养生息的黑土地更绿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偌大的林区俨然成了一座立体的大粮仓。

  近日,记者来到龙江森工林区的桦南、迎春、苇河3个林区进行了采访。

  林下种出“紫黄金”

  “小小的紫苏叶,批发给烤肉店能卖到10元钱一公斤,真是妥妥的‘金叶子’。”种植户王泽旭种了400多亩紫苏。他说,现在每亩紫苏可收获两茬鲜叶,亩产达500公斤,年收入超过200万元。紫苏让他鼓起了腰包,过上了好日子。

  地处长白山余脉一侧、三江灌流之地的桦南林区有悠久的紫苏种植历史。“我们的地理位置非常适宜紫苏的生长,紫苏本身喜光、耐寒、耐旱、耐瘠薄,成长期的昼夜温差越大,越容易积聚香气。”王泽旭说。

  像他这样的紫苏种植户在桦南林区还有很多。一株株紫苏在这里落地生根,香飘千家万户,成为助力致富的“紫黄金”,目前桦南林区的紫苏产业带动1000余户种植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万元。

  怎样让“紫黄金”锦上添花?林区人走出一条深加工的路子。

  “我们确定了以紫苏种植为主体、紫苏深加工等多元化发展的思路,研发生产紫苏油、紫苏鸡蛋、紫苏月饼、山珍礼包等一系列森林食品。”桦南林区农盛园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力飞拿起一瓶紫苏油递给记者,“这瓶紫苏油亚麻酸含量达到69.2%,一般紫苏油平均水平为40%到60%。”

  走进紫苏油的生产车间,一粒粒咖啡色的紫苏籽正在脱壳机上跳动。紫苏籽经过水洗、烘干、脱壳、分级、冷榨、精炼、罐装等环节后,“摇身一变”成了一瓶瓶香气袭人的紫苏油,而这只是众多紫苏产品的一类。

  每到节日临近,这里生产的系列紫苏森林食品都是抢手的伴手礼,供不应求。卢力飞说,去年销售额达到2900多万元,今年还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我们要借省域公共品牌的东风,打造高寒紫苏新名片。”谈及未来发展,卢力飞信心满满。

  林下养出“小甜蜜”

  如玉洁白,宛若凝脂,细腻中闪着星星点点的光泽。这就是迎春黑蜂椴树蜜,也是林区人养出的“小甜蜜”。

  位于黑龙江省饶河东北黑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迎春林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蜂群优势。林区相对封闭的环境,大量的野生椴树,为黑蜂提供了绝佳的生长繁育环境。

  春日暖阳下,休眠了一个冬天的黑蜂群迎来了“苏醒”时刻。10多名养蜂技术人员齐聚黑蜂养殖基地,为即将“出窖”的近百箱黑蜂忙碌起来。

  “俗语说‘椴树花开香十里’,每当7月份椴树开花,整个山林里都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虽然椴树的花朵很小,但中间含着的蜜汁,肉眼都可以观察到。”黑蜂养殖技术员姜永明介绍,将椴树花含在口中,便可咂出甘甜的蜜汁。椴树的年份与出蜜量有很大关系,迎春林区有众多百年以上的野生椴树,为养殖黑蜂提供了天然的“大粮仓”。

  “我们生产的‘迎春黑蜂椴树蜜’活性酶值达到10.9,游离氨基酸含量也比普通蜂蜜高出37%。”迎春林业局有限公司产业部部长刘化春提及自家的产品时十分骄傲。

  “目前有53户专业养蜂人和310群黑蜂养殖种群,未来的目标是规模扩大到1500群。”刘化春说,2023年林区的蜂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营收870万余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万元。

  从林菌、林果、林菜、林蜂、林药到森林水、森林茶……依托于广袤的森林资源,黑龙江省去年的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增速达到10%。

  林下拣出“野山珍”

  多阔叶混交林、多平缓坡地,加之蚂蚁河穿流而过,苇河林区的气候、土壤和水源非常适宜野菜生长。刺嫩芽、大叶芹、燕尾菜、猴腿菜、蕨菜等时令山野菜争先恐后“冒出了头”,清香四溢,鲜翠欲滴。

  对这些山野菜,林区人自有自己的吃法,刺嫩芽炒鸡蛋、大叶芹炒肉片、燕尾菜蘸大酱……大森林的产物十分丰盛,吃不了的山野菜怎么办?卖!

  “这是今年的最后一茬大叶芹,行情特好,我已经卖了一万多块钱。”55岁的村民胡莲英兴奋地说,春天挖野菜,夏天采蘑菇,秋天拣核桃,很多村民都习惯跑山挖野菜采山货,每年忙一个多月,就能多挣一两万元。从采来吃到拿来卖,采山野菜已经成为村民们开春时的“必修课”了。

  瞄准有利商机,苇河林区成立了自然食品公司,主要从事山野菜精深加工和销售,让林区百姓家里的山野菜经过精加工,走向市场、被端上全国各地百姓餐桌,让大森林的馈赠变成村民兜里的“真金白银”。

  分拣、焯水、冲洗、装袋、称重、封装……每年的山野菜采摘季,一车车的山野菜被送到这里,苇河林区自然食品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

  “采摘下来的山野菜,要在当天及时送到车间进行深加工,车间里常常飘着清香。”苇河林区自然食品公司经理王德强介绍,他们初步确立酱菜、腌渍菜、即食山野菜3个系列的生产方向。

  源自大森林、产自黑土地的森林食品自然不愁卖。目前,苇河林区自然食品公司与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多家商超达成合作意向。

  “去年我们光蕨菜这一个品种的山野菜就销售了1.5万斤,今年我们有信心将销售收入突破150万元!”王德强说,未来将继续发挥森林资源生态优势,发展山野菜精加工产业,不断创新研发山野菜森林食品。

  “去年我们的森林食品实现营收3.03亿元,进驻800余家大型连锁商超,还与国家林草局在北京共同举办‘森林食品周’活动。”龙江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冠武说,目前龙江森工集团已开发出12大类、160余种森林食品,将为美好生活提供更丰富的中高端森林食品。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16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