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切实加大科学治沙力度

发布时间:2025-01-01 12:54:26 来源: sp20250101

  从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的三代治沙人,到武威市民勤县“老虎口”的梭梭林;从青土湖芦苇荡的碧波,到光伏治沙的一片“蓝海”……行走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点,看得最多的是“绿进沙退”,听得最多的是“久久为功”。如今的河西走廊,树深扎沙地,绿铺向天际,民勤县的治沙工程,阻止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相接。

  10年来,甘肃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2100多万亩。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2627平方公里和1045平方公里,荒漠化和沙化程度不断减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坚持乔灌草相结合,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林带及防风固沙沙漠锁边林草带等。要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甘肃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加大科学治沙力度并取得成效。

  “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甘肃治沙人,在构筑“绿色长城”上持续加力。

  科学治沙,因地制宜,更新技术,向绿而行

  沿腾格里沙漠南缘驱车前行,至甘肃和内蒙古交界地带,目之所及,遍布草方格。

  “走,上去瞧瞧!”同行的武威市古浪县林草局局长季玉有拉开车门,径直朝沙丘高处走去,记者深一脚浅一脚跟在后面。

  “不好走吧?踩踩看,这里的沙子有啥不同。”指着草方格内的沙地,季玉有卖起关子。

  “是不是咯吱作响?”季玉有解释,设置草方格能够有效抵御风力,同时提高沙层含水量。风小水大、地表结皮,踩上去就会有声音,更不易起沙尘。

  站在沙丘上,抬眼望远,1.5米见方的沙格整齐铺设至迎风坡顶约2/3处。“这能起到前挡后拉、减少沙丘流动、削低沙丘高度的作用。”季玉有说,草方格在河西走廊沙区广泛应用。

  “固沙很重要,植绿更关键。”季玉有说,沙漠里栽树,太稀没效果、过密难成活,根据降水量测算,每个沙格栽种一棵苗木较为适宜。“经过持续固沙植绿,明年古浪县将完成沙漠治理。”

  在民勤县沙咀墩机械压沙示范区,薛百镇何大村村民陈兆忠演示了手扶式沙障机的用法。只见机器匀速前行,压盘不断升降,“平躺”的稻草瞬间“站立”起来,形成一道挡风沙障,“以前靠人工,如今用机械,省时省力,效果更好”。

  “机械填埋稻草,深度可达15厘米以上,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效率也提升了4倍左右。”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纪永福介绍,研发团队历时4年,先后解决了沙障机爬坡能力不足、压草深度不够等难题,实现了流沙条件下机器行走与压草功能的有机结合。

  2020年以来,手扶式沙障机已在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份的沙化土地上推广试验约2万亩。“近些年,我们研究所通过调研与试验,还研制了棉秆、仿真植物等新型沙障材料10余种,成功筛选出3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植物或树种进行繁育。”纪永福说。

  科学治沙,甘肃不断探索应用新技术。在张掖市临泽县,当地大规模使用水钻法栽植苗木,利用水泵加压,将水直接注入沙丘,形成深约40到50厘米、直径约5厘米的孔洞,种植梭梭、花棒、柠条等沙生植物。

  “水钻法不仅使苗木‘吃水’更深,而且蒸发量变小,成活率提高至80%以上。”临泽县林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窦长保说,近年来,治沙还用上了无人机,运送稻草、测量面积、飞播造林,效率不断提高。

  目前,甘肃依托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以及多座风沙观测场等设施,基本建成了河西走廊生态系统综合观测研究网络,为荒漠化防治提供了科技支撑和服务。

  立体防治,光伏治沙,林权改革,绿色惠民

  立冬已过,八步沙林场的治沙人却没有“猫冬”,压沙造林还是每天的“功课”。

  “多年来,八步沙已栽植花棒、柠条、沙枣等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八步沙林场第三代治沙人郭玺说,从最初的“一棵树、一把草”到“草方格+沙生苗木”,再到“固、管、护、养一体化”,八步沙林场逐渐形成乔灌草结合、高中低搭配的科学立体治沙模式。

  离开八步沙林场,行车1小时,来到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这里的一排排光伏板排列有序。

  “板上发电,板下栽种沙生植物,实现沙漠地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和沙漠变绿洲的双重收益。”武威市凉州区沙宇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克伟说,光伏板不仅能挡风防风、阻止沙尘飞扬和沙丘移动,还能吸收光照、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迄今,园区光伏板下种植沙打旺、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4.8万亩。

  “园区所有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发电261.75亿千瓦时,节约标准煤80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39万吨。”张克伟说,随着光伏基地建设用工需求增加,还可带动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一只放养长大的‘溜达鸡’,售价不低,供不应求。”在林木茂盛的临泽县平川镇葱蓉林场,场长贾其煜说,今年林场的“溜达鸡”订单预计上万只。

  2008年,甘肃将临泽列入首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当地按照“生态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得实惠”要求,大力开展以林权流转、林权抵押贷款、林下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调动起广大群众向沙漠进军的积极性。当年,从北京返乡的贾其煜流转近万亩林地林权。

  “这些年来,我们林场向沙漠腹地挺进了14公里。”站在沙梁上,贾其煜指着不远处的绿地告诉记者,林场如今已种植近5万亩梭梭林,同时发展肉苁蓉种植、“溜达鸡”养殖等。

  “向沙漠要效益,张掖市建成沙区农林专业合作社153个,培育沙区龙头企业15个。”张掖市林草局局长土建雄说,通过争取林业贷款贴息项目,目前贷款额达7.6亿元,有效推动了沙区龙头企业发展,实现由行业治沙向全社会治沙的转变。

  截至“十三五”末,甘肃省沙产业累计产值达到896亿元,已发展沙产业企业、基地1000多家,涉沙农民合作社20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近600家。

  系统治理,顺应自然,“点沙成景”,人沙共生

  沿着盘山路,汽车左一拐、右一拐,向山顶驶去。

  古浪县城西,平顶山山巅。远眺,祁连山负雪;近观,云杉林苍绿。“现在看到的,都是今年新植的苗木。”古浪县平顶山林场场长李儒林说,林地能有效遏制土地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提升区域水源涵养功能。

  “缚沙、植绿,就是拱卫祁连山。”接过话茬,古浪县林草局副局长郭翊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30.6万亩、治理退化草原130.5多万亩,“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冰雪融水增多了。”

  水面浩荡,水鸟纷飞。谁能想到,这竟是大漠深处。站在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边,民勤县红崖山水库管理处副处长何利元指着地图说,如果民勤“消失”,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握手”,将会把河西走廊拦腰斩断,沙暴直扑祁连山。

  为确保河西走廊和祁连山生态安全,近年来,民勤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石羊河下游的青土湖干涸后,土地沙化形成长达13公里的风沙线,是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2010年,为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水库首次向青土湖生态补水。”何利元说,此后按每年不少于3000万立方米的标准下泄生态用水,消失半世纪之久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如今已形成106平方公里湿地。

  此外,民勤县还采取工程压沙、人工造林、封沙育林、退牧还草等举措,压沙造林110万亩,人工造林23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

  “如今的民勤,治沙也用沙。”民勤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尹昌业说,沙漠的自然风光,正在成为当地一张新的旅游名片。随着沙漠游越来越受欢迎,因沙而苦的民勤人“点沙成景”,正探索一条“人沙共生”的生态治理新路径。

  出民勤县城,进腾格里沙漠,便是苏武沙漠大景区。放眼望去,一件件雕塑作品,“长”于沙海之上,与蓝天、大漠相映成趣,引得游人拍照留念。

  “苏武沙漠大景区,是以沙漠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尹昌业介绍,这里不仅有来自世界各地雕塑家的创作,在国家天文台专业技术支持下,还建成集科普、研学、旅游为一体的沙漠天文科普特色旅游基地。

  “我们积极拓展特色沙产业的范畴,系统谋划培育和延长产业链。”武威市委书记王国斌说,目前武威已建成荒漠野生动物园、民勤苏武沙漠大景区等一批旅游景点,年接待游客达1246万人次,实现沙漠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

  如今的甘肃,一幅山川壮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正加快构筑。

  (本报记者董洪亮、王锦涛、银燕、赵帅杰)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14日 01 版)

(责编:梁秋坪、马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