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人物|马龙没办法不爱乒乓

发布时间:2024-11-17 03:58:59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网 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刘星晨 岳川)马龙的目标是冠军,终点则不一定是。

  倒数第三个比赛日里,他达成了巴黎之行的最大愿望——帮助国乒获得男团金牌。

  一记中路正手爆冲得分,马龙与队友王楚钦配合双打赢下决赛首盘。挥拳、呐喊、暴风转圈、紧紧拥抱,老将积压在五局苦战中的情绪得以释放。这和平时接受采访时,缓缓、暖暖的他“判若两龙”。

  对于奥运赛场,马龙再熟悉不过,但他仍像个小队员一样小心翼翼。有球训练前,他会绕着场地慢跑几圈,让身体热起来。

  “我们做好了充分准备,会全力以赴克服困难。”乒乓世界里,抛起球,每分要实打实地挥出去。对于这一点,马龙眼里揉不得沙子。

  马龙没有办法不爱乒乓,就像大家没有办法不爱马龙。

  无处不在 无人不爱

  在巴黎,马龙满打满算只出战了四场比赛,却无处不在。

  男单1/4决赛,樊振东让二追三逆转日本名将张本智和。镜头精准捕捉到了球场边的马龙,他红着眼眶。没有比赛任务时,他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球队,如定海神针一般。

  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团体赛赛程偏晚,马龙迎来首秀时,赛期已然过半。

  当中国队取胜后来到新闻发布厅,樊振东径直走向马龙。没料想,王楚钦抢先一步落座,紧挨着马龙。外界对此有一种略带戏谑的解读:一家仨儿子,马龙长兄如父。

  图为王楚钦、马龙、樊振东(左至右)赛后向观众挥手致意。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

  过去几年,他一直担当男队“发言人”。混采区内,年轻人总会把中间的位置留给马龙。对王楚钦和樊振东而言,一句回答足以应付很多问题,“跟龙哥一样”。

  男团半决赛赛后采访,马龙一如既往地被小兄弟们推到话筒前。即使是已经拿到大满贯的樊振东,也习惯“躲”在马龙身后。樊振东像个小孩一样捏着马龙袖口,两人相视一笑,眼神里写满默契。马龙转过身,继续在媒体长枪短炮前充当“排头兵”。

  在国家队征战杀伐二十余年,马龙与很多外国选手相熟,成为挚友。

  即将36岁的马龙,43岁的波尔,世界男子乒坛最高的山和最长的河。

  2005年,两人在深圳一场公开赛中首次碰面。在那之后,他们配过双打,球台上无数次与对方见招拆招。过去近二十年,每次见面时合影成为了马龙和波尔无需言说的约定。

  马龙与波尔合影。图片来源:波尔社交媒体

  巴黎再相遇,照片为彼此共同记忆增添新的锚点。合影中,两位“老家伙”各自背着球包,露出标志性微笑。从中能清晰辨认出岁月在“马可波罗”脸上留下的痕迹:马龙的眼袋、波尔的鱼尾纹。

  时间从球拍与指缝间溜走,“中国龙”仍是传奇般的存在。

  结束了最后一次奥运之旅,离开赛场前波尔惦念着自己的“一生之敌”。几乎赢下所有后,马龙在本该享受生活的年纪身披国家队球衣渴望着胜利,“这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自律的马龙为后来者,留下了当代需要追赶的坐标。

  乒乓球对于马龙的偏爱,远不止于此。

  看台上,一位身着中国队球衣的外国小球迷早已守候在球员通道入口旁的围栏里。

  当马龙经过,他卖力地前倾着身体吸引对方注意力。马龙停下脚步,从小男孩手里接过马克笔和球拍,认真地签下名字。

  “my god!my god!(我的天)”发出惊呼的小球迷双手抱头,一旁同样身着马龙球衣的同伴,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不可置信的一幕。

  “Ma Long,I love you!I love you!(我爱你)”

  这次停留,让马龙收到了独属于他的荣誉,弥足珍贵。对小球迷而言,亦如此。

  “那天我看到波尔的退役仪式,希望能和他一样成功,影响更多小朋友。”看着面前激动到破音的小男孩,马龙联想到未来,或许还有儿时的自己。

  马龙无法不爱乒乓

  乒乓球很早就“住”进了马龙身体里,不可分割。

  马龙父母那代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乒乓情结。小马龙体弱多病,父母为他选择了乒乓球,既可锻炼身体,又不容易受伤。

  1995年天津世乒赛,练球两年的马龙守在电视机前观看了国乒与瑞典队的男团决赛,从中真切体味到了什么是热血。懵懂的男孩渴望有朝一日代表中国队赢得冠军。

  对于赢球近乎固执的追求,马龙从小就有。

  他痛恨儿童节,因为那一天他不仅要训练,还要抑制内心羡慕别人的冲动。这种嘴上喊着“很苦”的日子在持续,但提起球拍,马龙会屏蔽掉所有杂念。他开始较真,总想比别人多打几筐球,胳膊练肿了会含着眼泪坚持。

  2006年,马龙随中国乒乓球队出征不莱梅世锦赛团体赛,并获得了自己第一个世界冠军(资料图)。王瑶 摄

  从接触这项运动,到15岁入选国家队,有悟性也肯吃苦的马龙完美契合家长嘴里“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轨迹。2006年不来梅世乒赛,马龙随老大哥们登上最高领奖台,稚气未脱的他把“世界冠军”作为自己的成人礼抱入怀中。

  那一年,素来性格内敛的马龙对恩师秦志戬立下豪言:大满贯!

  “‘鞍山小马’,抢班夺巢就在今朝。”北京奥运会前,他再次放起“狠话”。看似调侃,其实也是心中所想:尝过赢的滋味,没有谁还会再想输。

  顺理成章,马龙成为了国乒重点培养对象,可天赋出众的他旋即遭遇了第一个坎。处于“二王一马”(王皓、王励勤、马琳)如日中天的年代,马龙有些生不逢时。

  竞争残酷,是国乒的主旋律。因为它是国球,时刻要面对各路冲击。最大的对手是中国队,马龙不止一次这样说过。

  一届、两届……马龙连续三届世乒赛被队友送回了家。入队近十年,他陷入大赛无冠的痛苦与挣扎。挤破头从人尖里爬出来,马龙却没能很快等到柳暗花明。

  多年后,这位大满贯得主将自己的性格定义为:细水长流。他熬过低谷,吞下失意,在高压环境下想放弃乒乓球,“我怀疑自己到了顶点,甚至想到退役。”

  2015年5月3日,马龙在决赛中以4比2战胜方博,首次夺得世乒赛男单冠军(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王思哲 摄

  若把马龙职业生涯看作一次长征,2015年苏州世乒赛是重要转折点。换掉用了多年的反手胶皮后,他拿到首个世乒赛男单冠军。

  关关难过关关过,身处“悬崖”边的他又过了一关。

  最后一球落地,马龙一跃而起跳上球台,内心积压已久的愿念幻化成具象模样。

  那几年,马龙没输过一场外战,“六边形战士”的赞誉便源于此。在里约,他成就个人首个大满贯。

  刘国梁亲吻马龙(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盛佳鹏 摄

  “不管(团体赛)对手是谁,我都先派出马龙,谁来也没用。”这是刘国梁对于巅峰期马龙的评价。摘掉“无冕之王”帽子后,他的处境变得豁然开朗。几乎没有人能再阻挡他,当年的天才少年冲向山尖。

  问鼎2019年布达佩斯世乒赛男单冠军前,马龙四次前往医院,抽出膝盖中的积液。为了延长职业寿命,他冒过险,几近断送一届奥运会。

  尚在巅峰期时,无法忍受疼痛折磨的马龙选择用手术解决手腕和膝关节伤病问题。“不单纯为了一届奥运会,想再多打几年。我愿意用三个月换取三年的时间。”

  2019年8月,马龙赴美接受手术。术前,他剃了光头,希望一切从头开始。麻醉的酥软感退去,随之而来的是阵阵头痛。从5岁打球开始,那段远离球台的日子让他意识到自己有多热爱这项运动。

  几个月后,马龙膝盖上多出一道5厘米的疤痕,重新赢球异常艰难。

  2020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总决赛,蛰伏了一年零六个月的战士拿到单打冠军。颁奖仪式前,他在舞台侧幕靠着墙感慨胜利的“不真实”。

  2020国际乒联总决赛,男单冠军马龙在颁奖仪式上捧杯(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阚力 摄

  那不是梦,是对逐梦者的嘉奖。马龙总是这样,这样不服输。用他的话说,还是对乒乓有感情,“我怎么能不热爱它呢?”

  马龙喜欢周杰伦的一首歌——《超人不会飞》。

  歌词听起来像是他过去这些年的写照,如这位老将所言:当身处深渊、退无可退时,只有向上的一条路。

  旗手马龙

  冰与火,这对极为矛盾的情绪设定,马龙都经历过。

  2019年实现世乒赛男单三连冠时,他恰好迈入而立之年。面对镜头,马龙少有地道出了自己的野心:“我想当中国乒乓的传奇。”

  经历过手术在年底伤愈复出后,他定下了更切实的目标:不问终点,全力以赴。

  这两个愿望,他都实现了。

  2024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国乒龙队”扛起大旗。

  奥运会是决定命运的人生考试。这位35岁老将四次踏上考场,入账六枚金牌,成为中国奥运史上摘金最多的运动员。

  竞技场上,传奇选手是给观众造梦的人。马龙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续写国球荣耀。

  巴黎奥运会开幕前,他长长的履历上又添加了崭新的一行: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塞纳河巡游,他在游船上高擎五星红旗,这是国乒第一次承担奥运会开幕式旗手任务。

  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樊振东为老大哥送出的一句评价:“他做成的事,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

  比“成为传奇”更难的,是延续传奇。之于中国乒乓球队,马龙一直是令人心安的存在。

  如今,他结束了在奥运舞台的“最后一舞”,“这枚金牌是结束我奥运之旅的绝佳方式,但将来你仍有可能在国际乒乓球舞台上见到我。”

  三年前在东京完成“双圈大满贯”后,马龙没有想过能坚持到巴黎,他感激身边两位队友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人。或者说,是马龙教会他们如何站上山巅。

  早些年一次训话中,刘国梁曾用马龙举过例子,“你不打败马龙,他会让你位置吗?”十几年前马龙是这么打出来的,他也用这种方式告诫年轻人:在国乒,机会要靠“抢”。

  赛场外,马龙同样扛起旗帜。为了乒乓球,他愿意付出一切。

  首夺大满贯的那年,马龙发起了一项公益活动——我和我的球台。之后每逢生日,他都会面向全国体育资源匮乏的地区,捐赠球台、球拍。

  去年十月,马龙人生中第一次当体育老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所中学内,他俯下身与同学们对拉,分享乒乓球技巧。

  图为马龙手把手教授鄂尔多斯东胜一中学子如何握拍。李爱平 摄

  这样的实践,他始终在做。

  又一个奥运周期作结,马龙可以放下一切,去尝试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但他也可以选择继续,在这条路上走得再远一些。

  “以后球迷可以在哪看到你?”有人问过马龙这样一个问题。

  他的答案是,在哪都有可能。(完)

【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