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0:50:19 来源: sp20241230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号角,指引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治理变革闯关夺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破藩篱、革积弊、去沉疴,推动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改革开放蓝图,从顶层设计化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延展出新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强音。
(一)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从来是我们党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协调步伐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系列科学判断,为把握战略主动、进行历史擘画奠定了坚实自信,对于继续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唯有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把握机遇,与时代同行。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决定》体现了“最大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国际社会认为,这是观察中国“后30年”变革的历史线索。
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确立起“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在当代中国的辞典里,“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始终紧密相连。随着实践深入,我们党更是深刻认识到,制度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
“破”与“立”并举,“制”与“治”融通,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注入了澎湃动力。
——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年,我国GDP是53.8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为11.4%;2023年,GDP突破126万亿元,比重保持在18%左右。10多年来,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济领域一批基础性改革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激活了经营主体,拓展了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过去10多年,国际环境很不太平。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蔓延,侵蚀各国互信协作,冲击国际规则秩序,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重要变量。这期间,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快速推进,成为国际形势演变中的正能量。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提高到2023年的39218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续写新篇章。
——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持续提升。维护安全,是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体现。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安全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逐步健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饭碗端得更稳,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对当时提出的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海外舆论称作“当今世界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同时也不乏怀疑否定之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结出的累累硕果,再一次有力证明:机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历史从不会慷慨地把机遇恩赐给谁;机遇在顺时谋势聚势、妥善应对危机中来,唯明察、进取、勇毅者得之。
(二)
世界上最难的是变革。因为这意味着直面问题、摒弃积习、自我革命,也由此考验勇气、磨砺信念、衡量担当。
对于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追赶的中国而言,只有用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在奋斗的进程中去观照,才能洞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走过的这条“光荣的荆棘路”——
从改革领域看,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渐次显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必须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从改革对象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加要求风雨无阻的雄心、锐意进取的勇气。
从改革目标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制度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广范围拓展。
能够战胜严峻挑战、取得非凡业绩,先立于准确判断,后成于科学方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不懈探索,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立治有体,建立完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治国理政正其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坚守本根,才能战胜新征程上各种困难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正、行得稳。
——施治有序,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深化改革,是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法治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是应有之义。“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澄清了那种认为“改革就是冲破法律的束缚”“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的错误观点。法随时变,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依靠法治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
——尊重规律,勇于推进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遵循,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相应地进行下去,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直面问题,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改革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形成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也最大程度地保证改革的实践成效。
——上下协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实现良性互动。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诉求庞杂,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战略性思维和整体性规划为引导,才能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障碍;鼓励基层大胆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一系列试点,发挥了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通过复制经验、聚合共识,转化为推动全局工作的伟力。
——兼收并蓄,以自信开放姿态汲取和创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的风云激荡,“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我国形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成果,为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增添了动力。
此外,“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扭住关键,精准落实”……新时代实践探索出的方法论求真务实、用之见效,指导着全面深化改革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路攻坚克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三)
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相比,加速追赶的中国,已经蹚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与本世纪初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比,今天对战略机遇作出新的判断,必须充分估量一个持续影响世界大势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的变量——中国分量。
接续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时刻,一个奋斗不息致力于长期执政的政党,一个矢志不渝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政党,一个胸怀天下善于规划未来的政党,势必要思考: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如何谋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越走越宽广?
抬望眼,“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勾勒出宏阔复杂的时代背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看未来,百年奋斗初心弥坚,铺展出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的面前,有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需求有待提振,经营主体信心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
由此,我们的面前,也就有了一张长长的“任务清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优化各类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有风险挑战,更有机遇在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勇毅担当,也意味着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将面对许多富有新的历史特点、富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斗争。伟大梦想召唤伟大变革。我们决不能丢失那种敢于直面矛盾、较真碰硬的精神状态,敢于尽职尽力、善作善成的务实作风。无论是清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全方位优化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都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
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愈发坚定而豪迈:“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凝结崇高的价值追求,积蓄强大的精神能量,激发深厚的制度优势,中国人民一起向着未来出发。我们深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会实现! 【编辑:邵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