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4 20:42:46 来源: sp20250104
中新社 呼和浩特8月28日电 题:马背琵琶响,昭君墓犹新
中新社 记者 张玮
昭君,自汉家而去,越秦道,赴大漠……8月23日,舞剧《昭君》揭开第二十五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序幕。
昭君文化节期间,湖南文博业者王茜走进呼和浩特昭君博物院,她说,“从香溪到草原,从西汉到现在,昭君的故事令人敬佩。这几天第十届‘博博会’也在呼和浩特举办,我们借此机会沉浸式感受昭君文化。”
8月23日,第二十五届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开幕式现场,舞剧《昭君》引人入胜。 刘清羽 摄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并求亲,宫女王昭君自愿请行出塞和亲。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马背琵琶,相随“落雁”。
此后,汉匈停战,更发展了双方贸易。昭君同时代人焦延寿的《萃之益》咏曰:“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是福。”
出塞14年后,王昭君与世长辞。相传她葬于漠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昭君墓状如覆斗,被茂密的芳草覆盖,碧绿如茵,因此得名“青冢”。
呼和浩特博物院院长武高明告诉 中新社 记者,据调查,在内蒙古、山西等地,昭君墓多达20余处。在各地昭君墓中,尤以青冢影响最大。因而当下提及昭君墓,一般指青冢。
现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处,地处大黑河南岸的土默川平原,蒙古语称作“特木儿乌尔虎”,意即“铁垒”。其高约33米,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
武高明说,民国官修地方志《归绥县志》记载,昭君墓,高二十丈,阔五十亩。“这说明当时青冢比现在还高耸。”
昭君博物院园区内,王昭君墓(左后侧)绿草茵茵,和亲铜像(右前侧)矗立在王昭君墓前。 许婷 摄“据考证,昭君墓是西汉中晚期垒砌成的。”武高明介绍,“墓葬形制为覆斗式,这是汉墓封土的标准形式。在封土台上曾有附属建筑与当时人们的活动迹象。又在墓体附近发现了粗绳纹瓦片、灰绳纹陶片等西汉中晚期遗物。”
昭君墓依山傍水,景色宜人,加以晨曦与晚霞的不同映照,所以民间有昭君墓一日三变之说:晨如峰,午如钟,酉如枞。即早晨望去犹如高耸的山峰,中午像个倒扣的大钟,傍晚则像美丽的鸡枞。
1981年,昭君墓文物保护管理所在昭君墓基础上建立,2006年更名为昭君博物院。院内还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匈奴历史文化专题性博物馆——匈奴历史博物馆。
如今,进入昭君博物院园区,昭君主题游园、王昭君墓、和亲铜像、“青冢”牌坊、昭君雕像等景观由北至南依次分布。此外,今年夏天始,园区推出沉浸式实景舞剧《王昭君》,观众可在演秀结合的互动中回溯西汉。
前些日子,昭君博物院讲解员马丹蕾接待了俄罗斯国家古典模范芭蕾舞团,舞者们不仅参观文物展品,还体验了汉服文化,进行舞蹈快闪表演。马丹蕾说,这样的交流活动常有,双方更加了解了彼此的历史文化。
6月3日,俄罗斯国家古典模范芭蕾舞团成员参观昭君博物院。 王磊 摄“昭君出塞”结束汉匈长期对峙局面,带来60多年的和平友好,并架起经济、文化交融交往的桥梁,“这在中外民族关系史上是少见的”。同时担任昭君博物院院长的武高明认为,昭君从历史中走来,却是能为后世留下和平信念的杰出女性。
作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的昭君博物院,近年迎来不少中外专家前来考察。武高明说,接下来,昭君出塞沿线5省区12个城市将联合打造昭君文化品牌,通过展览和数字文博走向世界。(完)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