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大湾区“软衔接”何以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发布时间:2024-11-21 19:36:23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北京3月10日电 (刘玥晴 曾玥)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发布五周年。五年间,大湾区推进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逐步完善,政策层面亦持续发力,为规则制度“软衔接”打下基础。

  粤港澳三地如何将“制度之异”转为“制度之利”?答案在于深化规则对接、机制衔接。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伟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林晓辉表示,要在联通金融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改善民生就业上发力。

  近年来,“深港通”、债券“南向通”、“跨境理财通”、利率“互换通”在大湾区落地,区域金融融合发展加速。

2023年11月28日,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全线贯通。图为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无人机照片) 中新社 记者 陈骥旻 摄

  “资金更好流通,市场就更为联通。”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陈振英告诉 中新社 记者,上述举措提升了大湾区金融市场联通效率和一体化程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副行长叶兆佳指出,要注重区域金融监管协调,可将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作为探索趋同监管制度的试验田,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做创新尝试。

  去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发布,给出大湾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施工图”和“时间表”。

  “法治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邱庭彪认为,要想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国际商事审判、仲裁、调解等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是当务之急。他建议,三地签署民商事司法协助协议,促进相关法规制度协同。

  今年2月,第二批粤港澳大湾区共通执行标准公布,在首批25个领域、110项标准的基础上增加7个领域、73项标准。

2023年11月22日,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专场招聘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200家企业共提供近5万个优质岗位。  中新社 记者 陈文 摄

  “随着各项标准衔接联通,我身边越来越多青年朋友看好大湾区发展前景,已到深圳等广东城市创业、就业。”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启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荣星如是说。

  在资格互认方面,港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外集团董事长颜建国介绍,自2019年横琴发布建筑领域港澳企业和人员资格认可规定以来,在横琴、前海、南沙等城市执业备案的港澳专业人士不断增加,“大家参与大湾区建设、融入大湾区生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此外,“港澳药械通”政策如今已扩展至广州、珠海、中山等地的19家指定医疗机构。

  “医疗融合发展可提升大湾区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希玛眼科集团董事长林顺潮建议,加强医疗资源互通,推动大湾区医疗一体化发展,为居民跨境就医、用药提供更多便利,让“软衔接”进一步促成“心相融”。(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