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父亲决定推着孩子去跑马拉松

发布时间:2025-01-07 10:10:36 来源: sp20250107

  在推着儿子罗柏(化名)完成了67场马拉松等路跑赛事后,罗书坚开始琢磨改装他们的“战马”——一辆在“双11”花8000元从网上买回来的蓝色儿童推车,这辆推车陪伴父子俩完成了近50场赛事,也承载了罗柏六七年的成长。

  罗柏今年14岁,但出生时长达15分钟的重度窒息导致其严重脑损伤,智力停留在一两岁,身体发育也相对迟缓。身高1米27、体重仅30多斤的他能安稳地坐在小推车里,跟随父亲的脚步感受不同城市里不同季节的风。

  但细心的罗书坚发现,“孩子个子有点高了,坐久了可能会难受”,他打算对车进行改装,“加长一点、加大一点”,尽管,他对儿子的发育速度并没把握,“可能一下子长很快,也可能会很慢”,但罗书坚只是一门心思地想让罗柏在赛道上更舒服一些,“改车”是一个不算紧迫但非常必要的事情。

  2015年刚开始推着罗柏“跑马”时,罗书坚用的是四轮轮椅,他至今都记得,在杭州迷你马拉松的赛道上,自己在雨里和不受控的轮椅较劲,一边随时躲避人群,一边观察罗柏的状态。最终,7公里跑了1个多小时,体能也消耗殆尽,但他欣喜地发现,“在我奔跑时,罗柏笑得合不拢嘴,口水都流出来了”,尤其当自己超越别人时,罗柏还会高兴地拍手,这些举动让罗书坚笃信,“罗柏有追逐的欲望,他喜欢跑步的氛围”。

  自此,跑马拉松成为罗书坚工作之余的头等大事,他查资料自学、自己摸索训练,发现步频在180步/分钟左右时,跑步的效率和能量经济性会大大提高,因此,他努力让自己“保持在附近”,如果跑得太慢,罗柏体能耗尽,情绪就会变差,“所以我必须尽快到达终点”。在罗书坚看来,罗柏就是他全力奔跑的理由。

  摸索了20多场比赛后,为了更好地控制方向、提升安全性,罗书坚把四轮轮椅换成了三轮儿童推车,左手边是抓在手上防止溜车的防滑带,右手边是刹车,车头插上一面五星红旗,他一跑起来,旗子就会随风起舞,罗柏就会看着旗子兴奋拍手。渐渐地,从迷你马拉松到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罗书坚带着罗柏一跑就是8年,在北京、上海、金华、无锡、丽水、兰州、广州等20多个城市的赛道上,父子俩始终一起冲向终点,“最好的全马成绩是3小时28分”。

  在带儿子“跑马”之前,罗书坚“不大关心体育”,但从成为父亲的一刻,奔跑似乎就成为他的本能。47岁的罗书坚是浙江省金华市一个工业小镇里的快递员,他每天早上7点出门,在50多个楼宇间穿梭派件、揽件,每天工作12个小时,平均收发两三百个包裹。为了补贴家用,他还干过很多兼职:在村里扫路挣钱、卖保险、线上代理水果销售……

  罗柏1岁时,罗书坚在病友康复的QQ群里看到一部介绍美国迪克父子的纪录片,迪克·霍伊特推着他罹患脑瘫的儿子里克·霍伊特,在30多年间参加了1000多场马拉松和铁人三项赛。影片中,儿子对父亲说的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你推着我跑,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正常人”。罗书坚记得,初看影片,他就大受震撼,他曾想,“如果有一天,我的罗柏康复了,我也像这样带他去体验体育的魔力”。

  2015年,中国路跑赛事进入井喷阶段,发现哥哥也在“跑马”后,罗书坚决定把5年前的愿望变成行动,“推着儿子用脚步去丈量世界”。为了能上赛道,他凌晨5点上山晨跑,从5公里逐渐加码到10公里、35公里,体重也从120斤一度降至106斤。又是一次超乎家人预计的坚持,“看似我在付出,其实我的改变都是罗柏带给我的,他让我爱上运动,让我变得更加有爱心、更加有责任感,我会尽己所能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罗书坚以跑步为例解释,父子俩互为支撑,“虽然推车奔跑时肩膀和手臂会很酸,但感觉很累的时候也有车在帮我撑着。虽然是我推着罗柏在奔跑,但我感到我们是同一个人。”

  在跑步之后,爬山、游泳、骑自行车,罗书坚带罗柏体会越来越多的运动,“一碰运动,他就比较兴奋,甚至看电视时,对足球赛也更感兴趣”。他发现,体育不仅让他和儿子关系更加密切,也让他找到了一种对生活的掌控感,“我自己挑战过越野赛,小的赛事也能进前三名”。越野赛道上的成就感,是属于罗书坚的时间。但迄今为止,在马拉松赛道上,他从来没有独自参加过比赛,在2018年厦门马拉松的暴雨里,父子俩一起止步于10公里;在公益路跑赛事中,他们一起为白血病患儿筹措资金,“感觉我们有能力做更多”。

  罗书坚带儿子“跑马”的初衷是“希望儿子看看世界”,可当自己和罗柏在赛道上成为中国版“迪克父子”后,他还希望“像罗柏一样的孩子可以被社会看见和接纳”。在带儿子康复的那几年,他见过“像筷子一样”无法弯曲身体的孩子、被遗弃在医院走廊的孩子,“各式各样的家庭”,偶尔会有情况相近的家长来向他咨询带孩子跑步的情况。

  “通常30公里左右,罗柏会出现烦躁情绪,我也会进入身体不适的‘撞墙期’。”这时,罗书坚就会停下来,帮罗柏换纸尿裤、和他聊天,“缓一下再上路”。但在生活的马拉松赛道上,他坦言,陪伴罗柏成长,自己从未有过“撞墙期”,“如果他是正常小孩,我根本接触不到这样一个群体,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跑遍全国各地”。在罗书坚看来,在很多特殊儿童的家庭,不少家长都被孩子“激发”出了“超人”的一面,有人组织公益活动、有人投身康复机构,而自己并没有过人的能力,只希望通过跑步让大家更乐观地去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孩子。

  罗书坚对“幸福”有过一个定义:“就是一个笨蛋爸爸,遇到一个傻瓜儿子。”早些年,他曾期望有朝一日带着罗柏去波士顿马拉松看看迪克父子的雕像,但一场场马拉松跑下来,他的心态已经改变,“珍惜当下,不强求”,因为现在填满他内心的是“感谢儿子给我重新站上起点的力量”。

  本报北京1月29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