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新面貌

发布时间:2024-11-24 10:13:28 来源: sp20241124

  周绍晅(左二)

  朱小景

  张展

  党林秀(右一)

  惠紫涵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摄

  张艳娟(左三)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完成支教  回到校园

  ■ 周绍晅 安徽合肥  研究生

  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研一新生,马上就要在科大继续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就在两个月前,我还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名初中英语教师。

  去年,我被选拔进入第25届中国科大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支教团队长。从2000年起,科大就选派学生到属于西海固地区的宁夏海原县支教。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听支教团的学长说起海原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有海原人民淳朴的笑脸。那时候,我的心中就种下了支教的种子。

  在海原的一年,从最基础的英文字母开始,我努力让孩子们能够听懂英语课。有孩子落下了进度,我也要找时间给他单独讲解。在课外,我带着学生建造“月球探测车”,绘制3D模型、购买零件、组装搭建、焊接线路、学习代码……一切从零开始。今年寒假结束时,“月球车”第一次动了起来。我至今都记得学生当时兴奋的神情。

  5月,我带着学生来到安徽合肥,参观科大的校园,给他们讲科学家的爱国故事。回来后,有孩子直接和我说:“老师,我想考科大!”支教快要结束的时候,正赶上我的生日。孩子们为我准备了惊喜,在教室的黑板上写满了对我的祝福和不舍。

  这些都是支教过程中让我感动的瞬间,也是对我过去一年工作的最大肯定。

  支教结束,我没有回家,而是前往深圳,和科大的同学一起参加机器人比赛。在本科阶段,我参与了很多这类的比赛,科大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现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我还在给他们分享机器人比赛的经历,希望有更多人能加入进来!

  出于热爱,在和导师商议后,我把研究方向确定在机器人相关的领域。为了提前熟悉研究内容,比赛结束后,我马不停蹄回到学校。现在,我每天都会到图书馆,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提前打好基础。

  时至今日,我依旧对海原的一草一木念念不忘。我有一个心愿,在今年年底回海原再看看我教过的孩子们,这是我给他们准备的惊喜。

  (本报记者  罗阳奇采访整理) 

 

  领到新教材  迎接新挑战

  ■ 朱小景 河南许昌 中学教师

  金秋9月,沉寂一个暑期的校园重新热闹起来。作为河南省许昌市天宝路学校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我拿到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也满怀期待。

  每年开学都有新收获,今年的感悟尤其不同。10年前,历史学专业毕业的我,成为一名教师。这些年,我从事过高中历史和初中历史两个阶段的教学,从一个稚嫩的“菜鸟”逐渐入了行,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今年暑期,我代表学校参加了为期一周的教师成长培训,和全省各地的老师在一个县级中学同吃同住。我们住在学生寝室,组建多个班级,按时完成作业。从学生的身份审看教师角色,我真切感受到: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材内容,才能更好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今年秋季学期,修订后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开始投入使用。为了适应教学需求,我和同事在近期又参加了针对新教材的课程培训。新教材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素养导向。拿历史学科来说,新教材充实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内容,在文字概述之外加入了实物图片和时间轴,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探索欲。

  根据新教材进行备课,我习惯性地先细看目录,看单元标题、看单元内每一课的标题、看课与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前,我会在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带领学生绘制单元时间轴,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现在,我会引导学生借助课本现有的时间轴,快速翻阅单元内容,并尝试找出相应时间轴中对应的课文或事件,从而把历史的时空观念,从单元的开始贯穿到单元的结束。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不管是历史教材的修订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对于我来说都充满着挑战。教育不仅需要仰望星空的浪漫,更需要脚踏实地的精神。我会努力让自己和时代保持同频,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园丁”,为祖国花朵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知识养分。

  (本报记者  张文豪采访整理) 

 

  锻炼身体  保持良好状态

  ■ 张展 重庆市  高中生

  由于重庆持续的高温天气,我们这学期的开学时间延迟了。其实我希望早点开学,我期待与同学见面、期待学校的活动,也期待检验自己制定的新学期计划。

  我今年16岁,就读于重庆市南开中学,开学后读高二。下学期,我计划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加强运动。通过复盘上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发现由于自己不爱运动,抵抗力差,经常生病,影响学习进度。我想,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在父母的鼓励下,在这个假期,我逐渐养成了锻炼的习惯,每天30至40分钟的运动让我精力充沛,也让我理解“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这句话。开学后,早上时间紧,我计划调整运动时间,通过夜跑的方式,强健体魄。

  运动打卡,能见证坚持。每天运动,锻炼了身体,也检验了自己的执行力和目标完成度。如果能坚持每天锻炼,我相信也定能落实我的学习计划表。上学期,我感觉我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没有落实好短期和长期的学习计划,学习效率低。这学期,我要高效利用课堂,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晚上进行回忆复盘,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针对数学这一科目,争取进步。

  运动不仅是释放压力的方式,也是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运动,加强与朋友们的交流。由于埋头学习,一度与身边的伙伴渐渐疏远,有时,朋友叫我一起打篮球我都拒绝了。现在我转变了想法,更加珍视这份青春友谊。打球也是增进友谊的机会,上学期,我错过了学校的篮球比赛,本学期,我会争取参加足球比赛,与大家一起训练、一起比赛,在汗水中增进感情。

  我逐渐理解“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的内涵。在现阶段,努力学习、储备知识是首要任务,运动可以帮助我保持良好状态。我希望无论是在新学期还是在其他阶段,自己都能精神饱满地迎接每一天,走好脚下的路。

  (本报记者  沈靖然采访整理) 

 

  用人工智能助力教学

  ■ 党林秀 福建福州  大学教师

  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将是我2017年入职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以来课程最满的一学期,我每周需要上12次课,但好在多了“AI助教”这个新帮手,一定程度上帮我减轻了一些教学负担。

  上学期末,我们学校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改革”试点课程建设,教务处不仅利用假期组织了多次培训,还推荐相关资源让老师们学习。学校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我在课堂教学中深度使用人工智能的兴趣与动机。作为试点课程的申报者,我也不断尝试着学习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这个暑假,为了能够在新学期教学中运用人工智能,我整合了自己所负责的课程教材、课件、视频、案例、教学参考书、期刊文献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建立了有针对性的知识库,使“AI助教”能更准确地回答学生们的提问;从大概念的视角建立了该课程的知识图谱、问题图谱和课程思政图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按图索骥,进行自适应性学习。同时,还用我自己的形象生成了“数字人”,帮助录制线上教学微视频,供学生们观看学习;利用“学情助教”,我还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学习档案,掌握其性格、特长以及需要老师给予的具体学习支持……新的学期里,学生们将可以通过手机便利地使用这些工具,我也很期待他们的使用效果。

  要充分运用好人工智能的工具,也需要我们教师持续学习。为了让人工智能更好地助力课堂教学,除了做好上述与课程相关的准备工作外,我还专门学习了提示词的撰写等,借助平台研发适合自己课堂的AI学习小工具,如“体育教师备课助手”,让学生通过这些个性化的小工具更好地学习本课程相关内容,进而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

  时代在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拥抱新事物、新变化。聚焦教学模式创新和AI课程建设,我们学校首批共组织教师申报了近70门AI课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体验。

  (本报记者  施钰采访整理) 

 

  社团活动更加丰富

  ■ 惠紫涵 新疆伊犁  小学生

  我来自新疆伊宁市第二十三小学,在美丽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随着开学铃声响起,我正式进入了五年级,和同学们一起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

  刚踏入校门,我就被眼前焕然一新的景象所吸引。教学楼外墙重新粉刷,红白相间十分醒目。文化墙换上新装,每一幅画都那么好看。校园里的树木也被精心修剪,看着和我一样都长漂亮了。

  最让我兴奋的还是校园里的新操场:塑胶跑道焕然一新,足球场的草皮像一块超大的绿色地毯。开学当天,我和小伙伴就迫不及待地在新操场上比赛跳绳、踢毽子,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

  走进教室,墙上挂着一个特别大的屏幕,比我家电视可大多了。同学和我一样,都好奇地围观。班长提醒我们小心点,并告诉我们那就是智能黑板。

  开学第一课是语文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白鹭》。在我们翻开课本的时候,老师轻触屏幕,一只白鹭立马就呈现其间,栩栩如生。通过智能黑板,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白鹭的生活习性。上课变得更有趣了!

  这块智能黑板,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力的知识世界。我对每一天的课程都充满期待。

  让我兴奋不已的,还有这学期新开设的社团活动。之前只有合唱、书法、国画、阅读等,这学期竟然开设了非洲鼓、口风琴、武术、跳绳等课程。选择增多了,我最终加入了跳绳社团。

  刚加入,我便结识了同样喜爱跳绳的小伙伴们。放学后,我们相约来到操场一起训练。训练虽累,但我们一起学习跳绳技巧、编排舞蹈动作,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挑战。跳绳,不仅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努力,还让我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友谊的温暖。

  教学设施的改善让我们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变得更有趣。未来的日子里,我更要好好学习,加倍努力。

  (本报记者  阿尔达克采访整理) 

 

  新校区让我干劲更足

  ■ 张艳娟 云南保山  中学教师

  每天清晨从县城驱车15分钟,远远地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掩映中露出的楼角,我就知道要到学校了。

  我是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第一完全中学的一名教师,2016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工作。多年来,办学条件一直制约着学校发展,2022年2月底,因学校晋级升等和国家教育政策支持,我们学校从老校区整体搬迁至西山东麓的新校区。搬迁2年多来,校园更宽敞了,师生学习的平台更先进,学生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记得我刚入职时,学校在县城中心,周边都是居民区。所有的教学设施,初中部和高中部的师生都挤在仅占地57亩的校园里。老旧的教学楼与运动场、宿舍、食堂紧挨在一起,学生活动的空间很有限。

  食堂太挤、排队太久、没有浴室……学校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越来越多师生的需求。2022年春季学期,我们搬来新校区上课。行走校园中,我经常能听到学生们的惊叹:“现在的学校好大,好漂亮!”

  宽敞,是我搬到新校区的第一感受。新校区规划占地480亩,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教学区的5栋教学楼能容纳下初、高中82个教学班共4312人,所有教室都配备了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孩子们还有了独立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除了学习空间大,校园里的生活更舒服。学生宿舍里有独立卫生间,24小时提供热水。校园中种植不同种类的花草树木,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赏。再加上教学区地理位置高,视野开阔,不但能把施甸县城尽收眼底,还能观赏到四周环绕的山峰。到了雨季,学校附近云雾缭绕,很有诗意。

  今年4月,在宽敞的报告厅里,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桂海潮回到施甸一中,讲述自己刻苦求学、圆梦航天的故事,为学生们播下梦想的种子。现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我的干劲也更足。虽身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一所县城中学,但我希望每一个学生能通过努力走向更大的世界,实现自己的梦想。

  (本报记者  张驰采访整理)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