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7:12:42 来源: sp20250101
耕地保护的法治之网越织越密,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遵循
安装伸缩式喷灌设备的管沟,为什么宽度只有15厘米左右,深度却达到1.3米左右呢?原来,这是为了保证喷灌结束以后,喷杆喷头能在耕层以下。如此既保证了喷灌的稳固度,又不影响大型农机的正常机械化作业。这一幕,出现在河北省高碑店市的衣锦店村3000亩麦田冬闲期统一施工现场。精细化施工,依托的是《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严格规范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科学管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保护耕地,为“端稳饭碗装好粮”奠定坚实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严格落实党中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连续两年实现净增长。但从目前状况看,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没有变,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依然突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压实耕地保护责任,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都需要更加自觉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动发展,为耕地保好驾、护好航。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牢牢站稳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人民立场,才能全方位筑牢耕地保护法治屏障。
2019年8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永久基本农田”取代了原来的“基本农田”,体现了永久保护理念。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土地复垦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为核心的耕地保护法治体系。过去一年,耕地保护法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颁布。民法典、刑法对耕地保护也都进行了明确规定。随着立法不断推进,耕地保护的法治之网越织越密,为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遵循。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法律刚性和权威,有助于牢牢守住耕地红线、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0件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农用地典型案例,涵盖了刑事、民事、行政以及公益诉讼等不同案件类型,展现出人民法院在审理各类涉农用地案件中能动司法、绿色发展、系统保护、最严法治、协同共治的工作理念。纵览这一批典型案例,有人民法院依法判令解除擅自变更农用地用途或闲置撂荒农用地的合同,有人民法院判决后及时向有关责任单位发出司法建议促使加强土地看护、开展复耕复种。执法司法严格尺度,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对破坏农用地保护的行为零容忍,既充分展示了人民法院依法保护耕地的职责担当,也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司法服务保障。
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形成监管合力、提高保护效能。为规范黑土地保护、治理、修复、利用,在土地管理、耕地保护、水土保持等法律基础上,地方保护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在四川省青川县,纪委监委将耕地保护作为政治监督重要内容,把“四级协同”田长制落实情况作为日常监督、巡察事项,共同维护良好土地管理秩序。以良法促善治、做好纪法衔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才会进一步发挥出来。
牢牢守住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是我们必须谨记心间的“国之大者”。面对更加艰巨的耕地保护任务,全方位强化法治保障、全方位夯实安全根基,一定能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05 版)
(责编:卫嘉、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