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06 05:39:59 来源: sp20241206
新华社安曼6月20日电 通讯|“故乡的生活才有灵魂”——巴勒斯坦难民梦想回家
新华社记者何奕萍
64岁的萨利赫·巴纳特出生在约旦,作为“第二代”巴勒斯坦难民的他常常会想象父亲口中故乡的模样,希望有一天能离开难民营,回到巴勒斯坦。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萨利赫·巴纳特在家里制作咖啡。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国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近东救济工程处)数据显示,目前有20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生活在约旦的10个难民营中。
巴纳特的父亲在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来到约旦,后因战争在约旦多个地区辗转,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定居在约旦首都安曼西北27公里处的巴卡难民营。
巴卡难民营于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建立,如今是约旦境内规模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在面积1.4平方公里的这片区域里,居住着在近东救济工程处登记的13多万名巴勒斯坦难民。相比其他地方,巴卡难民营的环境相对稳定,但这里的生活依然不易。
走入难民营,一条条狭窄的道路映入眼帘,两旁的住家一户挨着一户。巴纳特说,难民营里大部分房子的屋顶都是用锌板铺设的,屋子“夏天酷热,冬天冷得要命”。85岁的盖斯·穆萨曾在难民营住了40年,他对这里的回忆是:拥挤、道路泥泞、冬天寒冷。
据巴纳特介绍,此前近东救济工程处为难民提供生活必需品、供暖、医疗和教育服务等,但近年来由于资金减少,目前其服务仅限于教育和医疗。
“难民营里的生活因为通货膨胀和青年的高失业率变得更难了。”巴纳特说,由于经济不景气,他赖以生存的手工制作拐杖和咖啡用具的营生变得艰难,目前需要靠已成年的子女帮衬生活。
67岁的哈立德·阿拉尔从巴卡难民营建立之初就一直住在这里,如今在难民营里从事律师工作,这里的就业问题是他最担忧的事之一。阿拉尔说,尽管大家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不少年轻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但是找份体面的工作还是很难,“一些工作将巴勒斯坦难民排除在外”。
由于美国从中作梗,巴勒斯坦建国进程长期受阻,巴勒斯坦难民回到故乡的希望变得渺茫,但是他们从未放弃。
阿拉尔说,几十年来巴卡难民营的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最初临时搭建的帐篷变成了现在的水泥房,但这里始终不是真正的家。“希望有一天不再有难民营,我们能够回到巴勒斯坦的家。”
“故乡的生活才有灵魂。”巴纳特记得父亲曾这样对自己说。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哈利德·阿拉尔在他的办公室工作。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萨利赫·巴纳特的女儿和外孙女站在门口。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萨利赫·巴纳特的女儿和外孙女站在门口。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萨利赫·巴纳特外孙女从家里往外看。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6月19日,在约旦巴卡难民营,巴勒斯坦难民萨利赫·巴纳特在家里制作木制拐杖。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6月19日拍摄的约旦巴卡难民营的一条街道。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责编:苏缨翔、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