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权+服务”实现成果转化“三级跳”

发布时间:2024-11-28 03:27:18 来源: sp20241128

原标题:“赋权+服务”实现成果转化“三级跳”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但也是世界性难题。

“这件事必须往前推,不转化都是‘0’。”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副校长朱新远说,他的言语中满含对成果转化的决心和担当。

“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上海交大的解题思路很“理工科”:通过实施“交大2030计划”等支持基础研究创新的项目,再以科技赋权改革支持教授创业,引入社会资本助力教授创业成果融资,打通成果转化各个关键环节。

在上海交大,一条“从0到1再到100”的科技创新生态链已初步构建而成。

首创“先赋权后转让”模式

在我国,高校成果转化长期面临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一大难题,也让科研人员“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

十多年前,以工科见长的上海交大每年仅有一两个项目提出转化需求。为提高转化率,上海交大持续创新成果转化模式。

2020年,上海交大获批全国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探索首创“赋权+完成人实施”新途径,支持教师通过创业加速成果转化。

“为此我们制定了一份5万多字的成果转化实施细则,建立了‘一门式’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来提升转化效率。”朱新远介绍,改革后科研成果70%的所有权份额赋予科研团队,30%份额归学校所有。学校根据协议,再将其30%的份额转让给科研团队。团队拿到科研成果的全部产权以后,投入创业公司,吸引社会资本,进行成果转化。

这些探索,让上海交大教授沈国峰顺利将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团队的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推出国产磁波刀,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沈国峰是上海交大“创业型科学家”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科学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走通了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学校教师直接持股的科技创新企业有162家,总体市场估值超1000亿元。

2020年至2023年,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超500项,成果转让、许可、作价投资合同总额超40亿元,是改革前的6倍。

让科研与创业零距离

在朱新远看来,世界一流大学有两个黄金标准:一是要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在基础研究领域有所创新;二是要把这些创新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两个标准绕不过去,不管多难,都要去做!”朱新远说。

上海交大选择积极地改革。首先要有基础研究领域的源头创新,才会源源不断地诞生创新成果,甚至产生集群式创业项目。

为此,上海交大统筹整合1亿元校内自主创新经费,设立“交大2030”自主创新计划,鼓励教授们在基础研究领域展开奇思妙想。

“从1到100”的产业化道路亦非坦途。创业近十年的沈国峰感触颇深,他创办的上海沈德无创时代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曾6次面临资金链即将断裂的窘境。他认为,科研是做加法,但创业是做乘法。只要某个阶段或环节没做好,整个结果就是乘以零。

那么,如何帮助科学家在九死一生的创业中“活”下来?

2022年,上海交大发起了一项颇具想象力的计划——“天工计划”,为科学家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导师”,开展创业培训,帮助科学家获得融资……一系列服务大大提升了科学家创业成功率。

如今,上海交大教授白天可以在学校对面的“大零号湾”做项目,晚上还能回学校吃上一口热饭。在这里,科技成果转化只需“一碗汤的工夫”。

从2020年底上海交大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以来,已有70余家由上海交大师生创办的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600亿元。

(卢力媛 记者 王 春)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