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7 07:29:13 来源: sp20241117
中新社 太原1月3日电 题:雁门关下兴起“非遗经济”
作者 杨杰英 杨静
一块块面团经过和、揉、捏、搓,面塑师十指翻飞,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随即诞生……1月3日,走进山西代县峨口镇峨西村,白晓玲正在忙着赶制顾客结婚用的面塑。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长城要塞雁门关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当地非遗项目繁多,包括峨口挠阁、面塑、泥塑、砖雕等传统技艺。
今年62岁的白晓玲,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县面塑”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小受家庭环境影响,对面塑兴趣浓厚,已从事面塑制作50余年。
1月3日,白晓玲正在制作面塑。 杨静 摄代县面塑是流传在山西雁北地区的民俗艺术品,为逢时过节、婚丧嫁娶、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该技艺一直保持着传统而独特的口传心授方式。
“一根擀面杖,一把菜刀,一个锥子,一把剪刀,四五样工具,做出来的东西千姿百态。”白晓玲说,代县面塑形式多样,清明节捏“寒燕儿”,八月十五蒸花糕,婚娶之日蒸石榴馍……
经过多年的创作,白晓玲在继承传统面塑艺术精华的同时,还不断学习融合创作现代卡通、漫画人物、动物和文创面塑等作品,探寻非遗活化新路径。
白晓玲的面塑作品。 杨静 摄为更好地传承面塑技艺,白晓玲成立工作室,传授技艺。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成员多次举办技能培训,带动当地村民参与面塑作品的制作与销售。
2017年,白晓玲创办企业,打造品牌,由60名脱贫妇女组成核心创意创业团队,以婚庆花馍、节日庆典花馍、农家乐亲子体验游和特色旅游纪念品为主营业务。
“我们的面塑作品在海外特别受欢迎,尤其是外国小朋友,看到这么精致的面塑特别高兴。”白晓玲带着作品远赴美国、匈牙利参加非遗展览,其作品均获得奖项。
2023年5月,白晓玲在全国乡村工匠职业技能比赛中获面塑组金奖。
近年来,代县大力扶持非遗文化产业,探索“非遗+文创”融合路径,支持非遗项目与创意设计、市场需求相衔接,采取产业化经营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推动、示范带动、市场驱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传承和保护非遗。
为扶持非遗发展,代县还建立了代州古城非遗展览中心,16个非遗工坊为1500名脱贫户提供岗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组织开展木雕、砖雕、剪纸、刺绣等非遗技能培训80余期,培训学员6000余人。
当地还实施非遗职业教育工程,全力推进非遗进校园。代县雁绣、面塑、剪纸等非遗项目和白晓玲等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课堂,培育600余名中小学生。
如今,在代县,越来越多人投身“非遗”行业,通过“非遗+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