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30 16:49:48 来源: sp20241230
近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部分项目以及群众比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从诸多名将角逐冰场,到“草根达人”比拼速度,精彩的冰雪赛事彰显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进步。
速度滑冰高手云集
不久前,“十四冬”速度滑冰(公开组)的比赛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收官,4个比赛日共决出14枚金牌。
速度滑冰是“十四冬”提前进行的项目之一。本届冬运会延续往届惯例,包括速度滑冰、冰壶、跳台滑雪、北欧两项等多个项目提前开赛,至2月17日开幕式前将产生77枚金牌。
内蒙古队选手韩梅在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3000米和5000米项目上摘得金牌,并在1000米项目上获得银牌,加冕本次比赛“三冠王”。
“很多运动员都为这届比赛准备了8年的时间,他们都可敬。”韩梅说。
本赛季,韩梅状态不俗。去年11月的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上,她获得女子1500米银牌和3000米铜牌,首次在世界杯个人项目上斩获奖牌。
中国女子选手上一次在世界杯1500米项目中站上领奖台,还要追溯到1999—2000赛季。韩梅的新突破,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速度滑冰的希望。
新赛季开始前,韩梅曾跟随日本名将高木美帆的教练团队训练了一段时间。在与高水平团队的合作中,她感受到了顶级选手所具备的自律和求胜欲望。
“中国运动员应该有远大的理想。”韩梅说,“2026年米兰冬奥会,我的目标是登上领奖台。”
同样获得三金的还有辽宁队的吴宇,他以破全国纪录的成绩获得速度滑冰男子10000米冠军,还获得了5000米和男子团体追逐项目的金牌。
中国速度滑冰长距离项目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吴宇说,自己在国家队整体成绩有所提高,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他已经将目标放在了2026年冬奥会。
冬奥会冠军高亭宇和名将宁忠岩在各自的主项上斩获冠军。本赛季伤愈复出的高亭宇逐渐找回状态,在世界杯分站赛上收获一金两银。“十四冬”速度滑冰男子500米比赛中,高亭宇摘得金牌。宁忠岩则在男子1000米和1500米项目上夺冠。
1月26日,速度滑冰世界杯分站赛将转战美国盐湖城。宁忠岩等国家队运动员将迅速转战国际赛场。
“我从去年8月开始出国训练,更换了教练,现在仍以适应为主。我的成绩可能会在明年或者后年逐渐更好一些。”宁忠岩说。
群众项目老少同场
部分竞技项目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十四冬”群众项目比赛也拉开帷幕,这是全国冬季运动会上首次设置群众比赛。
“十四冬”比赛共设置速度滑冰4×200米混合接力赛、速度滑冰2000米混合团体赛、越野滑雪男子4×1500米团体接力赛、越野滑雪女子4×1000米团体接力赛,共有来自全国21个代表团的400多人参加。
群众项目进入全国冬季运动会,显示出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赛事规定,在群众比赛的各项赛事中,各代表队必须有一名8岁到14岁的队员以及一名50岁到60岁的队员。其中,越野滑雪项目比赛第一棒由年龄最大的队员出赛,第四棒由年龄最小的队员出赛;速度滑冰4×200米混合接力赛则规定第一棒必须由年龄最小的队员出赛。老少选手同场竞技颇具看点。
在比赛场地的选择上,“十四冬”群众项目也有创新。场地从室内搬到户外,两项比赛场地融合在呼和浩特东河封闭水域内,内圈滑冰、外圈滑雪。场地旁边还设置了群众娱乐区,当地市民既能近距离观赛助威,还可以看冰雕、感受雪趣。“十四冬”群众比赛结束后,场地将免费对外开放,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项目。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负责人表示,设置群众比赛项目旨在进一步打造群众身边的赛事,将高标准的竞赛场地与群众共享。据介绍,比赛场地赛后将对群众开放,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冰雪运动项目,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真正做到把冰雪运动送到群众身边,践行“全运惠民”理念。
比赛场馆准备就绪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冬季运动综合性赛事。根据最新赛程,“十四冬”比赛项目全面对标2026年米兰冬奥会,设滑冰、滑雪、冬季两项、冰壶、冰球、雪车、雪橇、滑雪登山8个大项16个分项176个小项,预计参赛运动员将达到3700余人,是历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中项目最多、标准最高的一届。
其中,“十四冬”开幕式将于2月17日在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举行。训练中心包括速度滑冰馆、短道速滑馆、冰球冰壶馆3个竞赛场馆。速度滑冰馆400米跑道、26米回转半径填补了内蒙古自治区内可承办国际A级赛事的空白,同时该场馆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能够同时举办速度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花样滑冰等大型国内、国际A级赛事的冰上运动场馆。
“十四冬”在内蒙古自治区内举行的冰上和雪上赛事,分布在海拉尔、乌兰察布、扎兰屯和赤峰四个赛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冰上运动训练中心以及承办雪上比赛的呼伦贝尔扎兰屯金龙山滑雪场、赤峰喀喇沁美林谷滑雪场、乌兰察布凉城滑雪场等场馆已经准备就绪,在举办各项目资格赛的同时,也对基础设施、场地器材、制冰造雪等持续进行优化,迎接正式赛事的到来。(本报记者 刘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