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1:11:07 来源: sp20241221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红艳艳的太阳宁夏川,红丢丢的枸杞亮人眼,红彤彤的脸蛋笑开颜,红火火的日子好喜欢……”还未走进排练厅,记者便听到宁夏中宁县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歌声。这首《红火火的日子》是红宝村村民自己编曲、填词的,他们在用歌声记录美好的生活。红宝村是一个移民村,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村民共同生活在这里。近年来,红宝村推动培育农民合唱团,以文化为媒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红宝村村民的生活图景,是生活在宁夏“塞上江南”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和谐相处、团结奋斗的缩影。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这里融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县区实现全覆盖,各族群众守望相助、手足相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近日,“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主题采访团走进宁夏,感受和记录宁夏各族群众凝心聚力、携手向前建设家乡的故事。
和睦融居,各族群众亲如一家
“马师傅,家里的烧水壶坏了,帮忙看一下能不能修好。”8月8日一大早,银川市金凤区颐和城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曹兴春拎着烧水壶来到爱心服务站求助。
“行呢,你放下,我忙完这点活儿马上瞧。”61岁的回族居民马继升正低头摆弄着手头的插线板,“都是街坊邻居,不管哪个,我都乐意帮。正好我有维修家电的手艺,社区专门提供场地,这不,天天有活儿干。”
颐和城府社区有居民1万人,其中回族、维吾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40%左右。记者在社区看到,这里不仅有银发合唱团认真排练、老少棋手激战正酣,还有热心红娘团讲述移风易俗的热闹、志愿者带孩子们练字的宁静。“我们以党建引领民族工作融入社区治理,通过建设石榴籽民族团结主题公园、石榴籽爱心服务站、志愿服务一条街等载体,为大家提供互帮互助、交流交往的空间,群众在一点一滴的你来我往中慢慢凝聚了‘中华一家亲’的力量。”该社区党委副书记腾婉露说。
固原市彭阳县白阳镇茹河街社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移民搬迁社区,辖居民小区12个,常住人口1.37万人。茹河街社区曾是彭阳县劳务移民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区,有近3000名劳务移民在此安居,建档立卡户占辖区居民总数的24.2%。移民群众就业渠道少、门路窄的问题便成为社区治理要解决的难题。
从茹河街社区的东昂景苑小区出发,记者跟随茹河街社区党支部书记吴天德走了数百米,来到一处包袋生产车间,这里的工人大部分是茹河街社区的搬迁群众。吴天德介绍,2022年9月,茹河街社区建成帮扶车间,稳定吸纳100余人就近务工,累计支持辖区132人次移民群众赴福建务工就业。
“工厂车间离家特别近,工作也比较灵活,方便我照顾家里两个孩子。”社区居民马小花说,她在帮扶车间从事箱包检验工作,目前月收入3000元左右,带娃、工作两不误。
此外,社区还开放了图书室、文体活动室,邀请社会文化组织进社区,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传统节日,社区还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营造团结、互助、祥和的邻里氛围。在这里,各族群众不分彼此,每个人都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贡献者。
产业振兴,夯实团结之“基”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有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在此生活的各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共同发展出了畜牧、枸杞种植等宁夏特色产业。
8月11日午后,位于灵武市的宁夏塞上牧源牧业有限公司的养殖场里,一头头黑白花奶牛正在松软的沙滩上晒“日光浴”。“在现代化牧场,主打一个‘奶牛怎么舒服咱就怎么来’。”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的“奶牛博士”王炳科打趣说。
2021年,灵武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联合开展奶牛良种快速繁育技术研发,实现了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繁育出超级奶牛。去年1月,克隆牛在塞上牧源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终生产奶量超过百吨的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并用于良种奶牛高效繁育。”王炳科告诉记者,目前,通过校企合作,他所在的团队通过活体采卵—体外生产胚胎高效批量繁育技术,已经繁育出7头“超级”克隆奶牛。
宁夏是业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非常适宜高产奶牛养殖和优质牧草种植。2023年,全区奶牛存栏92万头,同比增长9.9%,增速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生鲜乳产量430.6万吨,同比增长25.7%,居全国第三。全区牛奶产业呈现出区域布局日趋优化、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健全、标准化生产水平持续提高、乳品加工能力持续增强、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枝繁本是仙人杖……”刘禹锡笔下的“仙人杖”便是枸杞树。宁夏种植枸杞的历史已有数百年。据清乾隆年间《中卫县志》记载:“枸杞宁安一带(今宁夏中宁县)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可见,宁夏中宁家家户户种植枸杞的历史十分悠久。
“我们的枸杞产品早已不只是泡泡茶、煲煲汤的配料。我们推出了枸杞原浆、枸杞面膜、枸杞保健食品等功能性产品,实现枸杞全资源利用。”宁夏中宁县一家枸杞加工企业的负责人张娟说。
放眼宁夏全区,有关枸杞的创新产品已逐步打开更广阔的市场。通过科技创新,枸杞产业正从传统零售模式发展成为具有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产业。
近年来,宁夏统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向“新”而行,迈向共同富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宁夏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哪?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卫地处中国内陆版图几何中心,是光纤网络覆盖全国最优路径选择点;战略纵深宽广,适合部署建设国家级区域灾备中心……”在中卫市西部云基地,中卫市数据局副局长马振钧向记者介绍中卫市发展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运营类产业的优势。
从沙漠小城到四大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之一、十大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之一,中卫市数字经济产业集聚效益凸显,注册数字信息产业企业299家,带动解决就业5700余人。
北京某科技公司为某社交平台提供动画形象的技术支持。这家公司的数字人自动化建模、渲染等全链条业务,部分已经落户中卫的宁夏西云算力科技有限公司。“去年我们寻找数字人渲染方案时,开始与西云算力合作,今年将合作范围扩大到人工智能训练、推理等多个领域。西云算力的价格只有以前合作的算力平台的一半左右。”该科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算力产业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动能。马振钧表示,未来,中卫市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落实好大数据项目全流程服务“一件事”,切实提高大数据项目审批效率。
除了发展新兴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走进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形态各异的各类控制阀产品令人目不暇接。“建厂65年来,我们已经为各种能源装备提供了300万台(套)各类产品,覆盖煤化工、电站及动力站、船舶舰艇等领域,能很好适应高温、低温、高压等多种严酷工况场合。”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常占东自豪地说。
过去,高端控制阀生产领域长期被进口阀垄断。“卡脖子”问题怎么破?“只有依靠创新。我们把大量精力投入研发,解决了近50项‘卡脖子’工序,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国产阀替代。”常占东表示。
科技创新,让产业不断迎“新”风。据了解,2023年,宁夏新材料和清洁能源产业带动全区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4.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6%。宁夏建成和在建数据中心15个,标准机架数量从2021年底的3.1万架增长到7.6万架;宁夏算力质效指数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
如今,宁夏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引领,不断做大做优高质量发展的“蛋糕”,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越来越扎实。
(光明日报记者 殷泽昊 张文攀 闫磊 光明网记者 董腾飞)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