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机制现代化,让“法护创新”深入人心

发布时间:2024-11-21 08:16:04 来源: sp20241121

  2023年年底,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科技产出量质齐升、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高水平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抹亮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五年前,为建立国家层面知识产权案件上诉审理机制,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应运而生。

  五年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不断探索,从建立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督有序、公开透明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入手,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司法改革的试验田、专利审判的领头羊、国际诉讼的优选地……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现代化正在成为推动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搭建监督指导“前哨站”

  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知识产权案件裁判尺度的统一则事关创新者对公平正义的感受。

  作为中国最高审判机关设立的专门知识产权法庭,如何发挥国家层面知识产权上诉审理机制“统”的优势?

  “在专利案件里遇到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可以直接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数据库用关键词‘一键查询’或通过‘脑图’按图索骥,寻找相关案例。”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罗浪告诉记者,裁判数据库是辅助法官审理未决案件的“神器”,已成为条线法院审理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的“工具书”。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提升全国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审判质效,开展了一系列的对下指导工作,构建起了有效的对下指导机制。法庭借助科技手段,打造国内首个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案件裁判数据库,集成条线审判资源,实现裁判规则、发改分析、典型案例、通报反馈、会议纪要、审判动态、规章制度等“一库汇聚、一键查询”,分级分类面向条线法院开放使用,上传裁判规则、典型案例、发改分析、办案提示等各类数据7000余条。

  发改案件,指二审法院发现一审法院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诉讼程序等方面存在错误而依法发回重审或者改判的案件,既是对一审法院的直接监督纠错,也是上级法院对下业务指导的重要抓手。

  “发改案件是对下指导的重中之重。”知识产权法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法庭每年对发改案件逐案分析、分类解读、专门培训,对于上诉率和发改率较高的条线法院“把脉开方”,开展专项约谈和会诊式指导。截至目前,知识产权法庭已累计形成66.5万余字的发改案件分析报告下发条线法院。

  2019至2023年五年间,技术类知识产权和垄断民事实体二审案件改判率19.6%,高于改革前;发回重审率1.2%,明显低于改革前。

  一审和二审程序衔接是影响纠纷解决周期的一大堵点。五年来,知识产权法庭不断优化两审程序衔接,统筹涉及同一专利的民事侵权诉讼程序和行政确权诉讼程序,尽可能实现有关案件在上诉阶段协同审理。积极加强各地关联诉讼统筹,在全国条线法院全面推行电子化上诉移送机制,大幅缩短上下级法院间案卷移送时间。

  2023年,通过电子化上诉移送案件占知识产权法庭新收上诉案件的93.3%,案卷平均在途时间缩短至1天以内。目前,我国已成为审理专利案件周期最短的国家之一。

  做好实质解纷“加减法”

  “再次向贵院及知识产权法庭的审判工作表达衷心的感谢!我们坚信‘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2023年9月11日,追觅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微博官方账号“追觅科技”特地发布感谢信并@最高人民法院,就吸尘器产品专利纠纷得到一揽子解决一事,向最高人民法院及知识产权法庭致谢。

  同为全球知名家用电器设备制造商,自2019年起,中外两家科技公司围绕吸尘器专利问题产生了20余起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向行政机关提起的专利无效宣告请求。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法官的不懈努力下,2023年5月,两家企业握手言和,历时4年之久的知识产权之争画上了圆满句号,并由此带动了双方在全球的20余件专利相关系列诉讼一揽子解决。

  “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司法机关依法平等保护中外创新主体合法权益的决心和态度,也充分说明我国日益成为国际知识产权诉讼优选地之一,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持续扩大。”多家媒体如是评价。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知识产权法庭积极推动下,最高人民法院于2020年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起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于2021年与农业农村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并持续有效执行;2022年,法庭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调解中心和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起委托调解机制……

  与行政部门加强联合协作,从解纷渠道协同、手段协同等方面推进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这是为争议化解途径做“加法”;充分考虑双方当事人和相关产业长远利益,秉承双赢多赢共赢的审判理念,加大调解力度,这是为当事人诉累做“减法”。五年来,知识产权法庭不断加大实质性化解纠纷力度,民事实体案件二审调撤率达37%。

  以调促和,以和促治,诉调对接机制正在成为综合提升知识产权司法质效的有效突破口。在多起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中,法庭搭建对话平台,缓和双方矛盾,实质化解纠纷,促进多起未结诉讼一揽子解决。

  增强责任担当“向心力”

  “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中,如何对复杂事实进行查明和认定?”“办理知识产权垄断纠纷案件时,会遇到哪些疑难法律问题,有哪些解决思路和方法?”

  在法庭面向全庭干警及条线法院开设的“知识产权法庭裁判大家谈”专题讲座栏目中,相关案件承办法官深入分析典型案例,讲解复杂事实的查明和认定以及疑难法律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为广大知识产权法官提供细致入微的指导。

  业务学习、行政例会、专业法官会、党课……一堂堂精彩而深入系统的授课、一次次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探讨,指引着知识产权法庭审判队伍履职尽责,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审判机制现代化,是要让审判权运行符合司法规律,确保司法责任制全面准确落实。”这是2023年全国大法官研讨班提出的明确要求。

  细化审判权责,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制度。知识产权法庭结合自身审判实践,依法制定审判权力和责任清单,对庭领导和各类人员的审判权责作出了更为细致明确具体的规定,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提责、失职必问责、滥权必追责”。

  五年来,知识产权法庭紧紧围绕党中央赋予的职责使命,增强履职者的责任意识,不断压实司法审判各方面、各环节责任。法庭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践,在探索、提出并深化有利保护、有力保护、有效保护、高效保护、重点保护、平等保护、诚信保护、协同保护等八个新时代技术类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具体理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在法庭日常工作中应强化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效果意识、衡平意识、换位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效率意识、指导意识、廉洁意识等十一种工作意识,积极践行于具体案件审判之中,切实提升审判质效,充分发挥保护科技创新、维护公平竞争、服务对外开放的职能作用。

  如今,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运行已满五年,审理了一大批标杆性案件,在统一裁判标准、提升审判质效、增强司法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站在新的起点,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将持续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积极探索知识产权审判机制现代化创新举措,坚持守正创新,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为实现审判工作现代化不懈努力。(记者 乔文心 通讯员 王 品 贾彤彤 陈志用)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