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 打造美丽新城(金台视线·关注城市更新·人文篇)

发布时间:2024-11-21 08:43:34 来源: sp20241121

编辑同志:

  历史文化资源是一座城市鲜明的印记。一些地方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老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单调的街道、相似的高楼大厦、千篇一律的购物广场。“特色消失”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该下功夫做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文化保护传承。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建议把文化研究与城市建设联系起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研究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标识性的文化符号。

  此外,城市更新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当地民俗科学规划,根据自然区位、发展条件及百姓需求,推进城市更新,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广东深圳市  梁修明

  

  城市更新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功能愈发完善。然而,个别历史建筑被拆除、城市风格千篇一律、人文气息不足等问题也随之显现。城市人文建设不仅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环。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彰显文化品位,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记者赴多地采访,共同探讨如何打造有人文气息的城市,让城市更有文化底蕴,让市民生活更加美好。

  仿古建筑风行,“千店一面”导致部分城市失去特色

  湖北荆门市读者刘良军日前去某地游玩,只见街道所有店面招牌都是一个模样,如果不是近前仔细观察,甚至都很难分清各个店面的经营内容。他走进一家店铺询问,店员也颇有微词,说如此改造后,来的顾客都减少了。

  “门脸儿”作为一种商业标识,本身就带有突出特点、区分彼此的功能,风格各异的招牌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不少地方在商业街改造时,要求按照同样大小、同一颜色、同样字形等统一招牌。“整条街招牌整齐划一,表面看来确实整齐、流畅、规范。但每个店铺性质不同、功能不一、服务有异,用几乎一模一样的招牌框定,增加消费者辨识难度,店铺失去个性不说,经营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影响。”刘良军认为,店铺招牌原本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一环,过于趋同不利于展现城市魅力。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行市容市貌管理、强化服务供给和综合执法下沉、推行网格化治理,对临时摊贩、沿街经营进行清理整顿,这使得市容市貌更加整洁美观,但是也让城市少了个性、缺了烟火气,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基层治理负担,破坏了城市独特风貌。

  “旅游城市好像少不了一个‘我在这里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这里’的路牌”“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仿古街,有的仿得不伦不类”……随着各地积极发展文旅业,一些城市追逐流量、跟风仿古,反而忽视老建筑、真古迹的价值。大费周章拆掉真古建、建成假“古城”,不但劳民伤财,而且破坏了原本的历史文脉。

  “现在一些仿古小镇与多年前相比,景区内的许多老房子都被拆除了,目前看到的大部分是仿古建筑,艺术游览价值相较之前低了许多。”云南大理市读者石先生来信呼吁,有关部门应重视加强对古宅、古建筑的保护,加强建筑设计水平,恢复原有的古镇风貌。

  有的城市修缮古街,多处失真,同样失去了城市原有风味。读者毛先生表示,他去年与朋友到江西吉安市游览,当地一处历史文化街区仿造了老瓦房,但修旧如旧的效果并不好。

  “记得以前水沟前的商铺门都是木质的,开张便把门板卸下。如今都是按照瓦房改造,大门相对窄小,没有从前‘打开门来做生意’的感觉。且房子连着房子,一不小心就走到死胡同,不像之前一样四通八达,美观大方。”毛先生评价,街区整体改造,保留了历史记忆,但是老街区韵味不足。

  还有城市将历史街区统一开发改造,变成商业景点。网友李先生经常经过家附近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这条历史文化街区经过重整,面貌焕然一新。目前,街区进驻了许多商铺、餐饮店,拉动了街区经济,也使得街区的历史味道被冲淡了。”

  在如何面对历史遗存上,湖南常德市走过一段弯路。城中老西门一带,明朝时在常德城的大小西门之间,矮城墙和护城河,见证了常德的繁荣与变迁。

  但多年前因城市发展,自然生态和水文特征遭到严重破坏,城市滨水文化遗迹几乎消亡。“当时,河道都被木板盖住,水体被严重污染,很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地面下有一条护城河。”市民徐先生说。近些年,常德启动修复老西门计划,居民迁至附近安置小区,棚户区改造与黑臭水体治理相结合。如今,水变清了,紫藤花装点古街,老集市、共享菜园,邻里相遇说着家长里短……重现记忆的街巷生活,新旧文化和谐共生。

  历史景观蒙尘后被修复,老西门的整治是对城市历史脉络的恢复。不过在许多地方,历史建筑一旦被拆除,面临的是不可修复的损害。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空间,另一方面,保留城市文化底蕴需要保护老建筑。拆与不拆的边界在哪里?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要保留城市原有风貌,一方面应有限拆除,即只拆除那些完全不符合城市建筑安全和影响规划刚性的部分;另一方面需要有机更新,主要是要将历史建筑和现代功能进行科学整合,取长补短,实现城市更新的目标。“要以长远视角和眼光看待历史空间,以历久弥新的价值导向尊重历史建筑遗存空间,进行合理的更新。因为大多数建筑项目数十年后又有需要更新的可能。当前不方便处理的空间,先保留下来,逐步更新,找到一条可持续优化的模式。”

  老城区人居环境有待提升,现代城市发展与历史文脉传承仍需寻找契合点

  实际上,城市不断发展,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不可避免。如何在保护现存历史文化遗迹的同时,保障居民正常生活,是许多城市在更新中面临的难题。

  一些老街因为设施老旧已不再适应现代生活。湖南长沙市居民李春香居住的古街潮宗街,约九成原住居民陆续搬走了。“有的因为道路不畅通,有的因为居住面积不够用,还有的因为周边的开发改造影响了日常生活。”李春香说,直到近年街区开发改造,解决了部分交通和人居环境问题,不少年轻人陆续搬来,重新入住老街。

  对于依然有居民生活的街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面临更多挑战。陕西西安市网友刘先生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碑林区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书院门步行街长期以来存在主干道占道经营问题,街道区域内有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周边商铺和流动摊贩较多,消防安全隐患和居民行人通行障碍凸显。“这片街区历史文化悠久,但由于产权情况复杂,大量居民还留在这里居住,一直未能得到整体保护。近年来,城市快速发展,管理不到位不仅妨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也无形中破坏了街区的历史风貌。”刘先生说。

  如何让城市历史文化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保护,需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吉林长春市读者李先生反映,长春市宽城区南广场周边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建筑,本可以进行整体规划保护开发,但周边批发市场众多,要恢复街区原本风貌还得下不少功夫。“现在街区内有些建筑已经成了危房,由于缺乏维护资金等,仅仅是建起了围挡,不让行人靠近。看到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消失,周边居民也感到十分痛心。”

  “将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与老旧小区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等统筹规划,增强功能性改造保护。”辽宁沈阳市读者唐先生建议,相关部门推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历史文化街区认定标准,落实应保尽保政策,让城市延续文脉、留下记忆。

  “老城区改造提升应有针对性地解决传统民居中安全稳定、给排水、采暖、保温通风等问题,提升居住舒适度,还得避免过度修缮。”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冯新刚举例说,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特色民居、名人故居,可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文化效应,改造为小型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书吧等公共文化建筑;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一般传统民居,主要延续原有居住功能,可改造为特色民宿、工作室等。

  立足当地特色,调动居民积极性参与人文城市建设

  城市的历史记忆应当留存,城市的文化基因应当传承,在城市发展与历史人文传承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城市历史文化由城市居民传承和塑造,调动居民积极性是重中之重。

  晚上9点,河南洛阳市洛邑古城的灯光璀璨,游人摩肩接踵,许多身着汉服的游客来这里打卡拍照。在洛阳市老城区丽景门街道办副主任王焱看来,游客来古城游览不能只是买杯奶茶、只是打卡,要打造不同的消费场景。这里有餐饮、汉服、住宿等服务,游客来古城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深度体验古城的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

  “我们注重留住古城的老居民。他们生活在这里,才让古城更有烟火气。”王焱坦言,“随着古城的发展,客流量的加大,对古城老居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响,我们也会接到一些老居民的投诉。但是,我们借助开发古城,来改善老居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也吃上旅游饭,享受到古城开发保护的实惠。”

  麻石街、石库门、清水砖墙、老式公馆……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巷位于湖南长沙市芙蓉区定王台街道丰泉古井社区,地处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近现代长沙古迹及历史风貌留存最为集中的片区之一。走在古麻石路上,透过高低不一的屋檐,可以看到不远处高耸的写字楼,历史韵味与现代潮流在这里交织。

  2018年,白果园进行了一轮改造更新。片区内有7处历史遗迹,如今还住着50多户原住居民。不同于大部分商业旅游街区,白果园的改造由社区与居民共建,保留了街区内所有的原始建筑,做到了“一户一案”。居民们既是接受改造的人群,也是改造家园的志愿者。

  “我们收集了大量居民意见,几栋房屋率先进行了改造,看到效果非常好,加入改造的居民也越来越多。”志愿者周罗生笑着说,“以前的麻将馆、冻品库、食品加工作坊变成了咖啡、烘焙、手办等精致小店,来打卡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如此,近年来,丰泉古井社区积极推动文创和新消费融合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成为历史记忆的接棒者。

  历史文化景观赋予城市独特风情,活化利用也要发挥其特色。位于湖北黄石市的华新水泥厂及前身是近代中国开办最早的水泥厂之一。位于黄石大道的华新水泥厂的旧厂房,是我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经过改造后,如今的老厂区,一边是各式各样的生产设施,作为水泥博物馆讲述着时光故事;一边是高大厂房,改造成直播基地、“白日梦”书店等创意园区和现代休闲空间引人眼球。

  “城市的文化传承来自人们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和记忆。”黄石市住房与城市更新局城市更新科负责人刘小成介绍,在华新1907文化公园,黄石的工业遗产既保留了城市发展的记忆,又悄然融入了现代生活。

  城市文化不仅有历史建筑,还有周边居民的现实生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山东东营市盘活改造提升非遗老街,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注重还原本村、本乡、本土风貌,延续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空间格局、传统院落,以“微改造、精提升”为主,整合旧房改造、村容村貌提升等,对沿街闲置民房、院落进行美化提升与功能性改造,避免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例如,将沿街上世纪80年代的“老经销”改造为“非遗工坊”,将农村闲置土坯房改造为传统手工织布工坊等,既盘活了资源、又留住了乡愁。

  “黑龙江黑河市的中俄文化大集、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内蒙古锡林浩特的那达慕大会等,都成为城市的品牌活动。”黑龙江黑河市读者李殿卿认为,作为活动主办方,应创新城市文化宣传方式,积极发展文化周边产业,强化服务意识,让市民与游客都能感受到城市文化底蕴。

  胡小武表示,各个城市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山川湖海、气候地貌,以及毗邻接壤的不同地方,都让城市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地域特色。“不同城市应该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城市文化不能千篇一律,而应该百花齐放。如今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加强了文化交流,也为城市文化建设、城市品牌打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8日 07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