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6:19:00 来源: sp20241126
科普研学游、人文自然研学游、名校研学游……暑期,各种类型的研学游可谓特色鲜明、各显神通,丰富和点亮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研学游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为一体,既帮助孩子们增长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直观理解,也能在旅行中开阔眼界、增加见闻,更好了解国情、热爱祖国。与此同时,还能在集体旅游、集中住宿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因此得到家长和学生们的热捧,不难理解。
研学游的兴起,政策支持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明确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支持,让研学游进入了发展“快车道”。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教育“双减”的落地,不少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研学游“寓学于行、寓学于游”,把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效衔接,契合了教育转型发展需要,被广泛视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
既有需求侧的旺盛需求,也有供给侧的持续发力。研学游持续火爆,和文旅融合发展的大势是分不开的。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更高品质旅游服务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各种定制化、个性化旅游产品成为市场“香饽饽”。在这样的背景下,研学游参与的经营主体更多,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多样,为更多家庭所负担、所选择。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00家“研习营”“夏令营”的相关企业,中国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未来将超过千亿元。不少地方也将发展研学游作为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前不久广西发布十条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作为新模式新业态,研学游在政策引导、市场竞争、文旅发展、家长期待中成为旅游市场新兴增长点,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化。
客观来看,与一些国家成熟的研学游市场相比,我国研学游行业尚未真正形成气候。但存在的痛点和问题却十分突出。现实中,“重游轻学”“走马观花”等现象较为普遍,孩子收获不大;研学旅行指导师虽受到官方认可,但缺乏统一规范和考试难以确保师资水平。有的研学团课程设置缺乏目标、可操作性不强;有的打着“研学”的旗号收费不菲,实际服务却与广告承诺不符。市场准入门槛低、服务良莠不齐、行业标准不完善,造成研学游产品质量不高,制约了研学游行业健康发展。这些问题固然有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的因素,但究其根源,在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过度重视经营性创收而忽视了教育这个初衷,由此带来发展观、价值观走偏。
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如何让研学热真正走向“真研学”,如何推动研学游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孩子成长,这是一个需要正视、并亟待回答的课题。
相关新闻:
人民网三评“研学游”之一:缺“研”少“学”有点乱
(责编:燕帅、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