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写新时代长江的视觉诗篇(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18 13:33:34 来源: sp20241118

  中国画《黄浦江畔》,作者刘建。

  版画《蓄势——破译雅砻密码》,作者贺思恩。

  油画《天门中断楚江开》,作者宛少军。

  中国画《长江春色图》(局部),江苏省国画院集体创作。

  千百年来,长江总是激荡起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们挥毫抒写,留下许多描绘长江美景的经典之作。新时代以来,特别是2021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以来,长江主题进一步激发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他们以深情的目光审视长江流域千姿百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多元的艺术语言描绘长江经济带崭新风貌,以诚挚的情感为一江碧水献上视觉礼赞。近年来,多地相继举办各类以长江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览,不同地区的美术工作者以不同媒介、语言与风格,为观众奉上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新时代长江视觉诗篇。

  自然人文的壮丽交响

  奇特的大地之力,塑造了从青藏高原到江南水乡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缔造了长江沿线或巍峨磅礴或秀丽清雅的万千气象,沧桑岁月更锻造了长江流域诸多人文景观。

  这些年,众多美术工作者聚焦长江流域的山川胜景,不断创新艺术表达,力求推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精品佳作。2022年,江苏省国画院组织31名美术工作者深入长江沿线实地写生,分5个创作小组,历时一年创作完成长125米、高1.2米的中国画《长江春色图》。长卷以流动的视野、水墨与青绿相结合的手法,全景式描绘了长江流域的自然形胜,正如画跋所言:“展长江之气概,彰长江之气韵。”这俨然是一幅新时代的“千里江山图”。面对长卷,观众能够感受到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生发出对长江文明的自豪与敬意。中国画《大江交响》则由7名湖南画家合力创作完成,作品聚焦长江湖南段163公里沿岸景致,以墨与色的浸染,挥洒表现长江水的雄壮与瑰丽,彰显时代长江、生态长江、气势长江之美。有组织的集体采风与创作,不仅为时代留下关于长江的视觉记忆,也开拓了美术工作者的视野。创作成员之间的研讨交流,潜移默化地“传帮带”,为年轻美术工作者的成长提供了宝贵养分。除了参与大型长江主题创作,许多美术工作者自觉深入生活,用画笔描绘长江风采,在李兵中国画《千川碧浪奔长江》、宛少军油画《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品中,锦绣河山之美引人共鸣,真挚赤子之情令人动容。

  纵观长江主题美术作品会发现,古代绘画更强调通过邈远宏阔的山河意象表达对“天人合一”审美境界的追求,而当代美术作品则重在呈现更为丰厚的长江文化内涵。蕴含于民俗风物中的厚重历史、鲜活的生命情态,在长江主题美术作品中焕发动人光彩。在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守护好一江碧水”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中,于文江中国画《滕王阁》以长江四大名楼之一入画,运用传统界画形式,使历史文脉跨越时空,在当代画卷中延续。透过画面,观众不难感受到艺术家在景观塑造中传递出的浓郁人文情怀与丰富文化想象。文化如水,水脉亦如文脉。长江的丰厚人文底蕴在美术作品中熠熠生辉。像方土中国画《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李学峰油画《良渚文明》等作品,通过多元视角和艺术语言寻古探源,揭示长江文化的独特内涵。这些创作表明,凸显美术作品的“地域性”不仅仅在于呈现自然之景,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特定空间中生发出的人文精神。

  可以说,新时代以来,对长江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关注与表现,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超以往。一幅幅美术作品犹如移动的镜头,将长江流域绮丽壮美的景色、深沉丰厚的文化内涵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时代新貌的多彩呈现

  长期以来,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为美术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养料,促生了许多优秀作品。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城乡建设、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精神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美术工作者在用画笔描绘长江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同时,更以当代审美观照长江流域的时代新貌,图绘人们奋斗逐梦的火热实践。

  新时代长江气象万千。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2022同源·同向——长江流域十三省市自治区美术作品邀请展”上,庞茂琨油画《辉耀九龙》、徐君华粉画《浦江之梦》等作品,以充满诗意的语言展现了日新月异的城乡面貌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近年来,一批重大工程的实施,为百姓生活带来便利,使长江流域涌动活力。一些美术工作者充分发挥视觉艺术的力量感,反映长江流域建设成就。比如,贺思恩版画《蓄势——破译雅砻密码》依托丝网版画色彩表现力较强的艺术特色,以俯瞰视角,展现了长江流域水电站的时代风采。

  长江儿女世世代代受江水润泽,也用智慧的灵光、创造的激情、拼搏的精神为长江增光添彩。在长江主题美术创作中,为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的劳动者、建设者,无疑是最生动的主角。罗贵荣版画《向海而生》、墨建杰版画《白鹤滩水电站》、许鑫华中国画《沪通长江大桥》等作品,或刻或画,或概括或具象,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精神肖像,并通过对人物劳动场景的描绘巧妙展现了壮丽山河的建设新貌。流淌于长江血脉中的精神力量,也在画笔下接续传递。赵培智油画《纤夫》以象征的手法赞美了长江儿女不惧艰难的坚韧品格。黄胜贤油画《百万迁移的世界壮举》以纪实的叙事方式,讴歌了三峡库区移民的奉献精神。作品中,一个个怀揣梦想又踏实肯干、坚定沉着又乐观自信的普通人形象,生动地为观众解答了滔滔江水何以奔腾不息。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时代对美术工作者的呼唤。长江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视觉史诗。

  活力绽放的艺术探索

  在描绘长江、表现长江、赞美长江的过程中,美术工作者的创作灵感被充分激发,在媒介、语言、风格上力求拓展与创新,使长江主题美术创作呈现多元面貌。其中,一些具有共性的新特点、新趋势值得探讨。

  主旋律与多样化有机统一。在长江主题美术创作中,无论是中国画、油画、版画还是其他画种,都在紧扣主题主线的基础上,强调具有个性特征和地域特色的艺术表达。通览不同地区长江主题美术展览上的作品,能强烈感受到创作主体因对不同空间自然景观、人文精神的感知体悟和审美趣味存在差异,而选用不同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进而形成了千变万化的艺术面貌。雪域高山的雄壮苍茫、云贵高原的灵动多彩、巴山蜀水的奇秀多姿、锦绣江南的温婉柔润,不仅仅是艺术题材所传达的信息,也是艺术本体语言所追求的美学品格。长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也自然蕴含在多样化的艺术格调中。

  传统文脉与当代观念相融共生。透过长江主题美术创作可以看到,美术工作者力求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在时代语境中构建独特艺术风格。比如,湖北省美术院“长江万里情”主题美术创作项目实施以来,分期分批组织美术工作者进行了多次采风写生,旨在传承“深入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传统,并进一步探索笔墨如何紧随时代。写实与写意融合,具象与抽象并置,纪实与抒情结合,民族传统艺术形式的当代转换,自然风物的当代表达……一个个生动实践,共同营造出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同频共振的艺术氛围。新时代长江美术的创作风貌,形象诠释了经过不断融合而凝聚起来的、延绵涌动的长江文化精神。

  媒介交融与语言交互并置叠加。跨媒介特征在长江主题美术创作中愈发凸显。擅长不同画种的美术工作者不断突破媒介边界,力求实现语言创新。譬如,邱志杰《长江诗境图》将传统水墨与现代装置相结合,为观众带来关于长江的全新视觉感受。邬烈炎、邬羽乔、于西合作的混合材料装置《长江记忆》,则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领略长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艺术媒介转向、交互的发展特点。开放包容是长江的品格与胸怀,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则是这种品格与胸怀的视觉表征。

  万里长江,奔腾浩荡。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更好表现长江精神,形塑长江气魄,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写好新时代长江视觉诗篇,是需要美术工作者持续深研的课题。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1日 08 版)

(责编:白宇、卫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