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博会观察:中国企业助力东盟国家绿色转型

发布时间:2024-12-16 05:58:05 来源: sp20241216

人民网南宁9月28日电 (记者赵益普)9月24日至28日,第二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东博会”“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今年,东博会新增战略新兴专题,并组织多个展厅展示绿色能源(风电、氢能、光伏、核能、生物质能等)创新技术及应用、智慧储能系统、新型电力系统等绿色低碳转型解决方案及应用设备,介绍中国同东盟国家绿色经济领域合作的最新成果。参加东博会的不少中国企业深耕东盟国家多年,为东盟国家绿色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东博会场馆外的一处标识。人民网记者赵益普摄

本届东博会场馆外的一处标识。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中国能建是今年东博会首席战略合作伙伴。葛洲坝集团是中国能建核心骨干子企业,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水利、水电、新能源、交通等众多领域。目前,葛洲坝集团在东盟国家共设有7个国别机构,覆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老挝、缅甸和柬埔寨。

据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华介绍,自进入东盟市场以来,葛洲坝集团先后实施了76个项目,其中包括老挝会兰庞雅水电站、印尼塔卡拉燃煤电站、缅甸耶涯水电站、印尼阿萨汉水电站等当地重要水电项目,助力了当地国能源领域的绿色转型。

“借助本届东博会的平台效应,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争取在东盟国家实施更多清洁能源及绿色电力项目,同时关注综合储能、水库、光伏等融合类项目开发。”谭华说,绿色低碳是全球发展的潮流,东盟国家也在致力于绿色转型,这为中国企业同东盟国家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机遇。

在近几届东博会上,中国华电集团重点展示了其参与全球尤其是东盟国家的能源治理、推动清洁能源发展的成果。在柬埔寨,该集团投资建设的额勒赛下游水电站已经商业运营了10年,连续安全生产超4000天,累计输出绿色电能达110亿千瓦时,有效保障了柬埔寨电力供应自给自足。由华电海外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燃煤电站投产后,中国华电集团还成为了柬埔寨最大的发电运营商,总装机容量达103.8万千瓦,发电量占柬埔寨总发电量的40%以上。在印尼、老挝、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该集团也建设或运营了燃煤电站及光伏、生物质发电等绿色发电项目。

华电海外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德华在东博会现场对人民网记者表示,东南亚始终是华电集团海外业务的重点深耕区域之一。作为一家发电企业,华电海投正跟进世界潮流,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东南亚国家相对缺电,且有绿色发展需求,这和我们的业务非常对口。”周德华介绍说,本届东博会上,华电海投和印尼国有煤炭公司签署了关于20万光伏发电项目的谅解备忘录。“借助东博会平台,希望华电海投进一步走进东盟市场,保障当地绿色电力的供应,推进中国企业同当地国的双赢合作。”

东博会上,观众正在参观一只机器狗。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农产品等成为本届东博会观众关注的焦点。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东博会上,观众正在参观一只机器狗。绿色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农产品等成为本届东博会观众关注的焦点。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除能源绿色转型,东盟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推进交通绿色转型,积极普及推广新能源汽车并发展相关产业。本届东博会上,奇瑞、广汽埃安、哪吒、上汽通用五菱等中国新能源车企吸引了不少东南亚参观者的关注,上汽通用五菱展出的一款名为“东盟之光”的新能源概念车更是成为展区内的“网红”展品。

东博会上,上汽通用五菱展出的一款名为“东盟之光”的新能源概念车吸引参观者驻足。人民网记者赵益普摄

东博会上,上汽通用五菱展出的一款名为“东盟之光”的新能源概念车吸引参观者驻足。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电动汽车的电机生产制造离不开硅钢,而我们就是硅钢的生产供应商,年产量达20万吨,为比亚迪、小鹏等出海东南亚的新能源车企供应硅钢。”在东博会的展位前,宏旺控股集团副总裁朱继乔向记者介绍道,该集团在印尼青山工业园设有不锈钢生产基地,在马来西亚也有生产建筑用材的工厂。“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纷纷布局东南亚市场,对硅钢的供应量将继续加大,我们也将扩大硅钢生产规模,助力中国新能源车进入东南亚,促进东南亚汽车领域的绿色转型。”朱继乔说。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外景之一。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外景之一。人民网记者 赵益普摄

东博会期间,老挝副总理吉乔对记者表示,中国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优势,包括技术、资金和人才,东盟国家期待同中国分享机遇,共促绿色经济合作。缅甸商务部贸易促进组织总干事登林表示,发展绿色经济、推动高质量增长是东盟和中国的共同愿景,双方有广阔合作空间。大量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深耕多年,为当地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的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帮助和宝贵经验。

(责编:于洋、杨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