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16:33:06 来源: sp20241221
走过2023,我国实体经济实力更强、活力更足、体质更优。展望2024,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各行各业鼓足干劲、开拓奋进,实体经济将不断孕育新动能、实现新成长,中国式现代化将拥有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走过2023,中国经济站上了新的起点。从大国重器接连问世到“卡脖子”技术相继攻克,从传统产业“焕新”到新兴产业“拔节”,实体经济新进展可圈可点。从诸多成绩中选取几项,便能窥见产业升级的积极变化。
一项是在全球市场的突出表现——2023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
造车是几代中国人不懈追求的梦想。从1956年7月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在长春下线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一步一个脚印,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中国加快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抓住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宝贵机遇,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坚定不移发展新能源汽车。如今,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汽车企业的综合实力、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为2023年前三季度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提供了强劲支撑。这样的成绩,充分彰显了中国制造在供需两端的强大优势,也有力证明了我国产业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立足优势、统筹供需、科学施策,更多产业将加快成长,从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项是工业领域的重大突破——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
船舶工业是现代工业的集大成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工业实力,大型邮轮更是目前全球最复杂的单体机电产品,零部件繁多、工程量巨大、建造周期长。就在几年前,我国造船企业负责人参观欧洲邮轮船厂时,还感觉建造邮轮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2019年开工点火以来,中国船舶集团通过引进消化加自主创新,先后攻克邮轮重量控制、振动噪声、安全返港等关键设计技术,成功建造出这座“海上现代化城市”,成为中国制造迈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的一个生动缩影。攻坚克难、稳扎稳打,我们还将实现更多突破、取得更大成绩。
一项是能源结构的重大转变——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历史性超过化石能源。
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如何既保障能源安全、确保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让蓝天白云越来越多,是关系国计民生、发展全局的一件大事。这些年,我们一方面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一方面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有序推进、核电技术越发成熟,风电光伏发电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性不断提升,安全可靠基础上的能源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既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也支撑起相当规模的能源消费,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留出了空间。
一项项令人振奋的成绩证明:走过2023,我国实体经济实力更强、活力更足、体质更优。展望2024,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底气,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
对于实体经济来说,首先要做的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当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我们要站稳脚跟、迈向高端,就必须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
在光伏、动力电池、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我国企业已形成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下一步还需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巩固提升领先地位。5G、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创新活跃、竞争激烈,抢占先机尤为重要,要利用好我们在供需两端的优势,统筹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加快布局、赢得主动。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们要推进其“智改、数转、网联”,通过改造提升实现降本增效。大中小企业共同努力,产学研各方协同创新,中国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地位就会越发稳固。
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前途美好、前景可期。各行各业鼓足干劲、开拓奋进,实体经济将不断孕育新动能、实现新成长,中国式现代化将拥有更加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03日 1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