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8:24:30 来源: sp20241124
作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是时代精神变动、国家发展大势和社会矛盾显隐的“感应器”,青年价值观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是时代发展大潮作用于具体人群的精神呈现,是社会整体变迁的具象缩影。当代青年主体相似的成长环境、同处的发展阶段、经历的重大事件,奠定了其价值观整体呈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基本态势,是朝气蓬勃、知识丰富、视野宽广、开放自信的一代,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
从对国家宏观改革的政治关怀到对自身微观生存环境的积极关注,再到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参与式行动,青年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如同放大镜一般,为我们透视转型中国提供了独特视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推动部署下,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更加鲜明、巩固深化,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基础与群众基础、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组织基础与物质基础都有了显著提高。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高质量青年理论产品供给,帮助青年养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要敢于解答青年提出的各种理论困惑,做到研究彻底、阐释清楚、映照现实,才能说服人、打动人、引领人。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生动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将抽象的理论形态转化为贴近青年、贴近实际的生活逻辑,以简单质朴的语言讲透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阐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其他主义“人民观”的本质区别。让广大青年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是具有高度现代文明意识和实践能动性的历史主体。要通过辨法析理,揭示西方社会思潮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以及方法论上的形而上学本质。
第二,精准把握青年思想变化,打造“政治型+组织型+思想型”青年工作队伍。在对青年现象的调研中,要避免用单个科学理论解释复杂现象,摒弃仅靠资料剪辑、数据堆砌得出结论。不能简单迷信定量研究,要认识到客观分析不能完全取代直观判断,大力提倡到基层一线去、到新兴青年群体中去,通过在前方建立观测点等方式增加感性认识,多采用参与式调查、“解剖麻雀”等办法深入洞察青年思想变化。同时,要对青年思想扩散的重点平台加强研究与跟踪,如“B站”“知乎”“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是多种思想观念的重要“扩音器”,在传播渠道上有不同于其他平台的影响力,对其平台上的各类新词汇、新情绪、新变化要长期系统性跟踪。
不能一般性地看待青年工作,应重视其高度专业性和实践性,加强在不同群体中做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的规律研究。要注重发现、培养和吸纳善于把握运用青年成长规律的“政治型+组织型+思想型”人才,让善于团结青年、引导青年的人才成为联系党和青年的桥梁纽带。要有针对性地在重点领域配置人才,“固基”和“稳尖”并重。
第三,聚焦青年成长的核心权益,加大力度解决影响青年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关注并重视青年成长的核心权益,切实解决青年发展的现实问题。在长期调研青年群体的过程中发现,影响青年政治态度和社会感知的核心要素主要有三个关键变量,即住房(租房)状况、职业发展路径和婚恋家庭支持,这是青年初涉社会立足起步的重要基础。这三个关键因素解决得好,青年对未来就充满希望,在人生中遇到挫折困难时也能自我疏解并进行调适。在未来一个时期,我们要发挥好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杠杆效应和集成作用,对青年发展的关键变量加大调整力度,让广大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可考虑在适当时机出台《青年发展促进法》,加强青年发展法治保障。应当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重要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实施以来推出的青年发展政策实践集成上升为法律,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塑造新时代好青年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作者:中央团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二级教授、博导,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委会副主任 廉思
来源:人民论坛网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