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4 07:10:04 来源: sp20241224
“人生是旷野,户外是自由。”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不少人选择骑自行车出游,一些热门骑行线路一度出现“堵自行车”现象。骑行不仅仅是单纯的短途通勤方式,也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享受沿途风景的一种新选择。
但随着“骑行热”不断升温,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多地交警发布案例警示,部分骑行者抢红灯、占用机动车道、超速追逐等违法和不文明行为,导致事故频发。
骑行再火,安全为大。在户外骑行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如何更好地优化骑行环境,让更多人乐享骑行?让我们一起聊聊安全骑行这件事。
自在追风 骑行为何这么火
在杭州千岛湖绿道尽赏湖光山色、赴成都绕城绿道体味烟火人间、沿海南环岛旅游公路感受海天一色……这是华中科技大学自行车协会第十八届会长王野的骑行轨迹,骑行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我真正接触这项运动是刚进大学的时候,当时面对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我一下就选中自己喜欢的户外骑行,这份热情一直延续至今。”王野回忆道,“去年,我组织了一个环山东半岛的骑行活动。大家沿着旅游公路标注的非机动车道骑行,满目都是海岸风光。户外骑行不仅让我们贴近自然、遍览美景,更让我们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当前,户外骑行作为一种集休闲、社交、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收获了人们广泛的青睐。根据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统计数据,目前全国的骑行爱好者大约有600万人,超1亿人经常性骑行。在某社交平台,过去3个月新增骑行相关的笔记就有58.8万篇,月均输出笔记数量比去年的峰值还要高出30%。
“相较于体验门槛更高、场地要求更高、装备更复杂的其他户外运动,户外骑行对于爱好者更加‘友好’,参与方式灵活、运动时间可控、装备也丰俭由人,是不少人通勤之余放松压力的‘解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唐任伍表示,“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与发酵,也是‘骑行’大热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骑行爱好者在社交平台分享记录自己的参赛情况、每日穿搭、心得体会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
在“骑行热”的助推下,“骑行+”的各种经济新业态也纷纷兴起:
《2024上半年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路车成交额增长141%,骑行服成交额增长127%;各类骑行装备销量继续大幅增长,今年“618”促销活动期间,某购物平台上车灯和码表成交额分别同比增长240%、390%;配套自行车维修保养、租赁、培训、赛事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例如2023年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就获得超14亿元的赛事综合效益,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从装备销售到骑行服务,户外骑行相关产业链的不断延展,正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唐任伍说,“此外,相比汽车等通勤方式的封闭性,骑行具有更加便捷、开放的特征。很多路边的景色或店铺,开车的人们可能走马观花、一掠而过,而骑行者则可以慢慢浏览、甚至停下逛逛,也可以在更窄的道路通行。这些都创造了更细致的游玩体验、更密集的到访机会,体现出较高的可达性和交互性,为线下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这种对“慢慢走,沿途有风景”的追求,也为户外骑行活动赋予了别样的“乐活”气质。“之前我们从武汉骑到长沙,沿路打卡了不少著名景点。在咸宁泡一池硫黄水温泉,缓解一天骑行的疲劳,还跑到各地最地道的饭馆,吃到了贺胜鸡汤、鱼头泡饭、烈火牛肉、长沙米粉等美食,真是‘熨帖’得很(长沙方言,表示开心)。”王野笑言。
事故频发 安全问题须牢记
然而,近段时间来,户外骑行不安全、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
8月11日,河北容城县一个骑行小队中一名11岁男孩突然摔倒至对向车道,被对向车道来车碾压后不幸离世。而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自行车上路必须年满12周岁。
在北京,交管部门针对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占用机动车道、追逐竞驶等行为开展整顿。仅在8月份,现场处罚非机动车追逐竞驶违法行为就已超过2000起。
而杭州萧山交警近期也公布了一批骑行事故警示案例,其中有的因为骑行速度过快与机动车发生碰撞,也有因为避让不及撞上其他骑行者。
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宋彪看来,户外骑行的景色再美、体验再好,如果没有保障好“骑行安全”这一大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当前,随着工艺进步,自行车速度大幅提高,骑行的风险系数也随之增加;部分城市管理规划不到位,存在机动车随意停放、占用非机动车道等问题,影响了自行车等非机动车的正常通行;一些骑行者过度追求速度,出现了闯灯逆行、暴骑竞速等不文明行为。”宋彪说。
从1998年起,宋彪就成了一名户外骑行爱好者,拥有着丰富的骑行经验。“要保障骑行安全、消除隐患风险,需要考虑到多个方面。例如,骑行者的体能、技能、经验、知识、意识等条件是否完备;长途骑行时自行车故障如何排除,又如何解决物资补给等难题;各类路况也会带来不同风险,如在城市拥挤路段骑行容易出现前后车冲撞、追尾、被倾覆汽车压垮等危险,在弯曲山道骑行要警惕下行急转导致冲出道路等危险,这些风险点都要提前考虑到,做好应对安排。”宋彪说。
此外,随着公路自行车骑行活动兴起,不少未成年人也参与其中。翻开社交媒体,诸如“幼崽夜骑”“五岁环湖”的帖子映入眼帘;走在街头路口,也能见到炫技飙速、车比人大的“小不点儿”。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发布数据却显示,我国不满12周岁骑行者占骑行事故当事人的7.5%,青少年骑行所面临的安全隐患也必须重视。
“我们在组织骑行活动时,对于参加者的年龄、能力、装备等都会设置一定的门槛,还会作出一些行路时的规定,例如通过特定手势指挥车队行动、骑行时不能超越领队等。”王野认为,户外骑行能向青少年普及是好事,但是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并做好保障。“可以举办青少年骑行系列赛事活动等,向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提供更多参加竞赛、日常训练、强身健体的机会。同时,也要选择与身高、体重等更为契合的骑行装备,如果要在公共道路上骑行上路,家长也要做好安全培训、监护陪同,为孩子保驾护航。”
想要安全尽享骑行的快乐,关乎规划治理,也有赖于每一个骑行者的共同努力。
在宋彪看来,团队骑行人数多、活动多,通常需要有较为完善的章程和制度。“例如,通过明确会员登记、会员权利义务、会费管理、内部组织、活动规则、合同管理、法律责任等,规范骑行团队应有的管理章程和行为准则。否则,在集体活动中出现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时,就可能出现责任主体不明、责任主体推卸责任等问题。”宋彪说,“从规范管理角度出发,团体骑行应当加强制度建设,至少在每次活动时通过书面规则或者活动合同等形式,明确风险承担及责任主体。”
优化环境 系统施策齐发力
如今,在全国不少地方,“骑行友好”已经成为当地文旅事业发展的“新名片”“金招牌”——
在福建厦门,快速公交接驳的云顶路自行车专用道坐落高架桥上,让骑行者得以漫步云端、体验潇洒浪漫;山西太原建设的滨河自行车专用道,宛如两条红色丝带飘扬在汾河两岸,串联起绿水青山;北京朝阳奥林匹克公园最新推出一条7.5公里骑行路线,其中一条涂装为“彩虹”的骑行路更成为爱好者们的“必打卡点”,让人们与七彩相伴、与美景同行……
在唐任伍看来,要让户外骑行运动更安全、更红火,培养系统思维是关键。“一方面,在顶层设计上,将骑行基础设施的优化提升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解决非机动车道狭窄、人车混行、机非混行等问题,在有限的道路资源中统筹各方利益,做好自行车路网建设与路权再平衡;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对户外骑行的精细化治理水平,对不同类型道路制定相应骑行规范,加强各方监管、消除安全隐患、提升通行效率。”唐任伍说。
近日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强调,“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为创造更好的骑行氛围、增强城市的宜居度、吸引力提供了引领。各地也纷纷出台文件,为满足市民出行与健身需求、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供政策保障与支持。
其中,北京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三年行动,鼓励和支持市民更多采用“步行+自行车骑行”的出行方式,提高市民慢行出行的获得感;广东深圳发布《自行车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大力发展自行车交通,建设“自行车友好城市”;在四川,《四川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和《成都市户外休闲运动总体规划》等政策先后出台,旨在将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提升大众的健身意识、推动户外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宋彪认为,户外骑行运动及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更离不开新兴科技的力量。“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广大骑行爱好者得以享受到更加多样化、沉浸式的骑行体验。例如,探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搭建面向公众的骑行安全信息平台,在标注自行车站点与推荐路线,合理划定规范自行车停放空间,加大对违法违规骑行的监督管理,普及自行车的骑行技术、交通规则和使用场景等方面,都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提高非机动车交通信息协同水平和动态管控能力、加强公共自行车使用和管理大有裨益。”宋彪说。
“还有一些智能骑行软件,可以智能判别自行车户外运动场景,实时记录、分析和检测运动过程中踩踏频率、速度、功率、心率、呼吸率等指标变化,构建自行车运动性主观疲劳评估模型,实现骑行者主观疲劳程度量化评估,让骑行更科学、更省心。”宋彪补充说。(记者 王禹欣)
(责编:梁秋坪、薄晨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