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1 10:14:00 来源: sp20250101
团圆时节的一桌好菜,饱含对亲人的关怀、对新年的期待、对生活的热爱。岁稔年丰、物阜民熙,走进菜市场,有琳琅满目的时令货物,更有人来人往的生活味道。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消费环境”。时下,不少菜市场顺应多元需求,尝试创新运营,既保持生活供给便利性,也增强消费体验舒适度,既留住回头客,也赢得新客群。本版近日与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开展“来逛菜市场”融媒活动,线上征集网友故事,线下探访菜市场,看家门口消费环境有哪些新场景、新变化。
——编 者
哈尔滨道里菜市场迎来新客群
“在年轻消费者带动下,1月客流量增长1.5倍、消费额增长1倍,分别接近100万人次、2000万元”
岁末年初,哈尔滨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对于外地游客,“镶嵌”在街头巷尾的菜市场,是体验城市味道最直接的地方。
“红肠往家带几斤,才算来过哈尔滨”“脑袋大的列巴,您就吃吧”……哈尔滨道里菜市场,特色叫卖的声音混入煎炸烹炒、锅碗瓢盆的乐章,汇成一条声音的河流。来自重庆的刘紫微啃着“两块钱一个、五块钱仨”的煮苞米,自如地穿梭其间。
24岁的刘紫微是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趁寒假和同学来哈尔滨旅游,体验了冰雪大世界的游乐项目,领略过兆麟公园的冰灯艺术,接着“逛吃道里菜市场”:“我们早就关注到这家百年老市场,是专程来‘打卡’体验东北‘老铁’美食的。”
甜滋滋的蜂蜜小面包、糯叽叽的黏豆包、香喷喷的烤冷面、脆生生的炸里脊……道里菜市场近1.4万平方米的街市里排布了200多家铺子,尽可能满足着天南海北来客的味蕾。
浓浓人情味、生活味,提供着“沉浸式体验”。刘紫微买得有趣、吃得舒心:“卖红肠的大姐一张嘴,‘今天来点啥’,我就把自己当成老主顾了,边挑边聊,靠嘴甜还能让大姐抹个零。”
“老店迎来新客群,有了新活力。在年轻消费者带动下,1月客流量增长1.5倍、消费额增长1倍,分别接近100万人次、2000万元。”在道里菜市场经理马荣峰的印象里,包括游客、市民,近些年逛菜市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占了大头。
年轻人为啥爱逛菜市场了?
在刘紫微看来,菜市场的“颜值”,促成这场“双向奔赴”:“我们奔着特色小吃来,但肯定也会关注卫生条件。这里商户虽多,但摊位整齐、环境整洁,让人舒心、放心。”
在马荣峰眼中,“迎合”年轻人,还要有“独家秘方”:“年轻人都喜欢玩社交媒体,讲究‘让朋友圈先吃’。所以我们鼓励摊主积极展示自我,对着顾客的镜头多讲两句,同时为市场覆盖无线网络,方便商户直播、顾客分享。”
【记者感言】道里菜市场,水蒸气、油烟气,腾腾热气、满满人气……生活气息在此交融,凝结成舌尖上的百般滋味,让人切实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美好,这大概就是许多年轻人爱上逛菜市场的原因。
成都中道街菜市场拥抱新业态
“菜市场租金更低,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材料、店面的品质升级,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在成都锦江区书院街街道,沿着中道街菜市场漫步,眼前是新鲜蔬果和肉禽海鲜的琳琅满目,耳畔是吆喝叫卖与询物问价的此起彼伏。
街边,一间红砖木门的小屋闪入眼帘,让人颇感意外——这是一家咖啡店。“原址是一间鸡棚,改造成咖啡店,没想到成了‘网红’。”店铺负责人常泗泓,2018年上大学时就开过校园咖啡屋。毕业后,他系统性学习了饮品调制、店铺管理,回到成都二次创业。
为啥把咖啡店开进菜市场?
“有反差感、趣味性。”常泗泓坦言,“更重要的是,菜市场租金更低,省下来的费用可用于材料、店面的品质升级,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咖啡店吸引了家住附近的朱虹:“价格实惠、味道醇正,下班后顺道就买一杯。想歇歇脚,就坐在店里,看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很生活。”有些买菜的中老年人也会过来尝鲜,有些慕名而来的市民甚至成为常客。
“客流量越来越大,每天能卖上百杯。”常泗泓说,在菜市场里有这个销量,说明群众消费需求有了更多层次。他规划了户外空间,天气好时常常满座,“成都本就有‘茶馆文化’,露天喝杯咖啡,也是‘零距离感’社交需求的表达。”
记者深入菜市场内部,来到一家美术馆民宿。
民宿由一栋老茶楼改造而成,一层用作展览区,其他3层都是客房。“保留旧时味道,也构建新型公共空间。”负责人吴子千说,“除了常规展览,2023年民宿举办3场美术特展,吸引1.2万人次观展,带动营业额增长近两成。”
“菜市场里不仅有‘柴米油盐’,也多了‘诗和远方’。”中道街菜市场商户彭世群说,以前逛菜市场的多是周边社区的老熟人,自从有了文艺范、艺术化元素,食客、游客慕名而来,生意越做越好,去年收入比往年增加约10%。
【记者感言】从便民、利民,到丰富消费场景,再到营造调节生活、释放情绪的社交空间,像中道街菜市场这样的地方,融老城区历史文化于街头巷尾,聚新业态新场景于市井百态,正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满足着市民游客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
昆明大观篆新市场满足新需求
“让打卡游客变多不等于让买菜顾客变少,在年轻人群‘出圈’不可以让其他群体‘蒙圈’”
菜市场是如何成为“网红”的,又该怎样“长红”?在昆明大观篆新农贸市场,记者求解这个问题。
“首先是环境要好。”在接手管理市场前,吴现吉是云南建投第三建设有限公司的项目安全员、监理,“做工程的,最擅长为建筑外观‘改头换面’。公司投入了3000万元,改造给排水、消防、供电系统及脏乱差区域,硬化路面、更换屋顶、翻新外墙、改造卫生间……”
“店里的客人变多了。”王氏滇味粉蒸肉老板王艳在此经营20多年,纯手工、用料足,是市场里的招牌店面,“以前店子开在二号大棚,狭窄拥挤,顾客排队相互影响。改造期间,项目团队为上楼的店铺量身定制设计方案,加装电梯、拓宽空间,租金却没上涨!”
“这里在社交媒体上很有名。”湖北武汉女孩夏源到昆明的第一站,就是大观篆新农贸市场。传统的蔬菜、水果、海鲜摊位,特色的咖啡、奶茶、文创店铺,错落有致、品类丰富,对她很有吸引力,“甜白酒喝了、粉蒸肉尝了,现在去‘打卡’豆花米线。”
大观篆新农贸市场有摊位600多个,每天营业20小时以上。这么大的市场怎样经营好?吴现吉有自己的思考:“让打卡游客变多不等于让买菜顾客变少,在年轻人群‘出圈’不可以让其他群体‘蒙圈’。”
对于游客,菜市场是“菜园子”,既能看到齐聚的丰富食材,又保留着质朴的市井气息,“好看、好吃又好玩”。对于周边居民,菜市场是“菜篮子”,春吃花、夏吃叶、秋吃果、冬吃根,主要的消费者还是本地居民,要主打一个“实惠、方便又充裕”。
正月里,市民采买、游客云集,正是农贸市场的客流高峰期。吴现吉和管理团队忙碌起来:了解商户进货情况,推出“临时租赁”满足仓储需求;研究网友评论,对市场进行微改造;组织全面扫除、完善疏导机制,保证市场面貌整洁、通道畅通;根据市民消费需求,引进平价蔬菜店,确保价格平稳……
“我们还引入‘网红质检’,提升‘网络美誉’。”吴现吉说,“同时,也要严禁缺斤短两、以次充好,做好老店铺,方便老主顾。”
【记者感言】步履闲适的顾客、卖力吆喝的商家,让人回味的美食、自在怡人的环境,菜市场的挨挨挤挤、挑挑选选里,有着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新春新市新客流,带来新的消费需求,传统菜市场通过微更新、满足新消费需求,实际上也是供给端的提档升级、匹配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结果。
(人民日报)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