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纪录片海外影响持续提升(华音环洋)

发布时间:2025-01-08 06:15:12 来源: sp20250108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中表现“羲和御日”场景的手绘原画。   出品方供图

  11月22日适逢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个节气——小雪。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了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的二十四节气原画混剪视频,向海外网友介绍中国小雪节气。网友纷纷赞叹其中蕴含的中式美学,也对这部纪录片表现的中华历史文化产生了深入探索的兴趣。

  

  纪录片是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重要的文艺类型。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国际传播持续向好,为更多国家观众了解中国提供了独特的窗口。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朱新梅说:“越来越多国产纪录片通过商业发行、国际合拍、互播展播赠播等方式进入国际主流媒体播出;互联网平台成为国产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国产纪录片开始系列化、IP化,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讲述海内外共同关注的故事

  纪录片《中国》第三季由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指导,湖南卫视、芒果TV、伯璟文化出品,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视界联合出品,自10月1日起在湖南卫视、芒果TV播出,共12集。《中国》第一季讲述春秋到盛唐的中国历史,第二季聚焦从唐代到辛亥革命的中国历史,第三季追溯上古三代,探寻中华文明的源流,以盘古创世开篇,到西周礼乐结束。《中国》出品人、总导演李东珅介绍,节目组查阅了大量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融入最新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并邀请知名历史学专家、考古专家提供学术支撑。

  《中国》第三季播出后,不但受到国内观众的称赞,而且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美联社、德新社、《越南新闻》官网、韩国经济新闻网、墨西哥Quadratin新闻社等许多外媒对其进行报道。

  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纪录片,何以引发外媒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韩飞认为,从题材内容来说,《中国》第三季关注上古文明,其中有一部分是神话传说,而世界几大文明都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关于创世的原命题,是人类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从这样一个共同关注点出发分享彼此的故事,是一种文化和文明互鉴”。

  无独有偶,从去年起,新西兰边锋电影节、英国谢菲尔德纪录片电影节、美国迪士尼、时代华纳以及奥地利红牛TV等纷纷关注一部尚在后期制作中的中国纪录电影——《看不见的顶峰》。影片讲述中国盲人登山家张洪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故事,已于10月27日全国公映。登山运动、极限运动等体育项目在海外十分流行,也正在中国快速发展和普及,这是这部影片受到海内外关注的原因之一。该片导演、北京欣欣向阳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范立欣是中国首位获得美国艾美奖最佳纪录片和最佳长篇商业报道奖的导演,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具体的人的故事,也是具有普遍感染力的故事”,所以很适合海外传播。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新媒体事业部主任、导演刘帼轶也执导过两部讲述中国普通人故事的纪录片,并在国外取得较好反响。一部是反映中国中年女性更年期生存状态的《女人五十》,在墨西哥、瑞士、德国放映后,有当地观众感慨地说:“看片后理解了妈妈。如果妈妈看了,得知其实世界各国的女性都在经历和她同样的事情,她的焦虑也许能得到缓解。”另一部纪录片《采棉时节》反映了新疆棉农的真实生活,在英国、德国、俄罗斯、阿拉伯语地区放映后,有观众表示,原来普天下的父母都一样会为了孩子而殚精竭虑、努力工作。刘帼轶说,这两部纪录片能够得到海外观众的认可,原因就在于“不同文化和国度的人们都具有同理心,在片中找到了共情之处”。

  朱新梅、韩飞都曾对国产纪录片的海外传播做过大量研究。他们介绍,较之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国际传播是一种小众传播,主要收视人群为知识群体,他们收看纪录片的主要目的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对节目的真实性、准确性、视角独特性以及信息量等有较高要求。从题材上说,当前海外市场对中国美食类、自然类、动植物类、文化类纪录片有较大需求。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分别从美食和生态环境、动物的角度切入,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故宫》讲述中国历代宫殿故事,故宫是中国文化标志性元素,海外关注度高;另一部聚焦动物的《与象同行》,追踪记录云南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家族的北移南归过程,曾引发全球“云追象”热潮。

  用国际化视野进行创作

  “国产纪录片的国际传播并不容易。如果把历史讲浅了,国内观众不满足;讲深了,国外观众很难理解这段陌生的历史。”李东珅说。但他也强调:“《中国》第三季真是我人生中极为过瘾的一次创作。”

  无论中外观众,首先都会被《中国》第三季呈现的“又美又潮”的中国神话所震撼。该片“绘画+动效”的做法,是纪录片影像的创举:先由一群青年画家在大量可考的图文资料支撑下,用上千幅画作描绘上古的神祇、人物与事件,再通过CG(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让画作动起来,同时在12集中每三四集再变换一次影像逻辑。“《中国》第三季以中国画表现中国史,总体影像风格最终却是国际化的。”李东珅说,“无论从考古学、史学角度看,还是从讲述方法看,《中国》第三季的国际化程度都是三季里最高的。”

  韩飞评价,与前两季依靠精致的实体置景和造型手段打造情境化的历史场景不同,《中国》第三季用“原画+CG”模式,为观众钩织了繁复的关于上古文明的想象空间,也使新国画成为视听国际传播的宝贵尝试。

  相较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中国创作者,中国纪录片人不少曾多年留学或者旅居海外,是更为国际化的创作群体。刘帼轶将多年留学德国所受的熏陶和自己的大量艺术实践经验,沉淀为“尊重”二字:要尊重拍摄对象,长时间蹲守拍摄时,要让拍摄对象自由自在地呈现自己的生活,说他想说的话;要尊重观众,不能把创作者的意图强加给观众,尤其是国际传播时,更要尊重海外观众,让他们看完纪录片后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不止一个结论;还要尊重自己,以自己对现在生活的真实认知和创作阶段的真实状况,表达对周围事物的看法。“纪录片本身就是国际化的语言”,刘帼轶说,用纪录片讲好中国故事,要真正回归创作本身,用更高的专业度打造出更好的作品,才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和接受,“这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重要前提”。

  范立欣则强调根据国内外不同的市场“量体裁衣”。在国内,《看不见的顶峰》将借不久前正式启动的中国电影分线发行模式的东风,进行长线放映和精细化运作,依靠好口碑打通不同社群或圈子,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回应。影片在海外的推广和发行上映也正在稳步推进中,将积极争取参加各大纪录电影节展,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他透露了一个细节:《看不见的顶峰》起先剪辑的公映版本有30多分钟表现张洪和妻子的家庭生活等内容,后来根据国外纪录片专家的建议,将这部分减少了5分钟,以适应海外观众的欣赏习惯。

  中外合作创作优秀作品

  不少网友曾在抖音、B站、小红书上刷到过对《中国》第三季进行“二创”的短视频,多条点赞超过50万。李东珅介绍,目前《中国》第三季所有素材都已向全球开放:“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一个尝试。通过《中国》这三季,我们用自己的历史逻辑完整地讲了一遍中国历史,其实所有海内外人士都可以不断重新挖掘,再讲他们所理解、能理解的中国历史。”他也欢迎国外团队或制作公司甚至熟悉国外话语体系又对中国文化有所认知的观众,一起对这部系列纪录片进行深度的国际化改造,使之传播得更久远。

  “合作”确实是纪录片对外传播中的关键词。范立欣2009年导演的纪录电影《归途列车》由多国合拍,讲述一对中国农民工夫妇及其一双儿女在大时代之下的亲情故事与矛盾抉择,获得来自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的投资,宣传和发行各有自己的渠道,还在海外获得十余个奖项。后来他执导的讲述四川大山里拳击手故事的纪录片《千锤百炼》、动物题材纪录片《地球:神奇的一天》等,也都采取中外合拍的方式,立项之初就在世界纪录片交易市场做提案,各国电视台预购作品播出权,等作品拍成后播出,获得了广泛影响力。

  10年来,中国的纪录片市场不断扩大,海外对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录片也有了更大的兴趣和期待,大量海外纪录片人士希望与中国合作拍摄纪录片。范立欣认为,应建立一个更好的合作交流机制,“海内外制作公司之间从点状的、线条式的合作,形成一张更密切的网,从而推动建设一个更加蓬勃发展的纪录片市场”。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