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12:16:12 来源: sp20241122
我第一次走进长沙是在1985年。那时候,我还在湘西的吉首大学读书,代表吉首大学参加省里的大学生写作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给了我们一天时间在长沙参观。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地触摸到长沙的点点滴滴,第一次对长沙有了较为具体的印象。我们住的宾馆就在岳麓山下,在大山里长大的我,对山有种天然的亲切。岳麓山的绿色与故乡湘西大山的绿色一样苍茫诗意、一样沁人心脾。凉丝丝的空气,凉爽爽的绿荫,和一声声此起彼伏、如梦如幻的蝉鸣鸟鸣,既让我亲切,又让我惊奇。因为在我朦胧的印象里,长沙是座热闹繁忙的大城市,怎么还有这样一座绿得苍茫的山呢?
岳麓山不是以山的形象闻名天下的。岳麓山如果仅仅是一座山,那在芸芸众山里也只是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岳麓山之所以闻名天下,在于那座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这座被青山滴翠掩映的书院,自带一种神秘的文化气息,遥远而贴近。遥远,是因为岳麓书院的建筑皆是古色古香,那些雕梁画栋,那些砖瓦檐角,全都闪射着历史的青光,昭示着古老的日月流年。一扇扇厚重的大门,掩映的是一重重厚重的历史。一根根擎天的立柱,支撑的是一道道文化的脊梁。青山的层层遮蔽和庇护,更为书院披上了一种神秘、肃穆和庄严。贴近,是因为走进去,你就能真切触摸到那种遥远,真切地看到一段段宝贵的历史鲜活浮现,一个个伟大的人物张开笑脸迎面走来。
不说别的,光是书院里无数的典籍和碑刻,就是一笔何等巨大的文化财富!“岳麓书院”的牌匾,仿佛还留着宋真宗笔墨的力道;“实事求是”的牌匾,让我看到《汉书》中的思想横跨岁月直抵今朝的力量;那出自《左传》和《论语》的“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又铭刻着多少豪气、底气和荣光?在这座深山书院,不知多少风流人物进进出出。岳麓山,因岳麓书院成为一座一览众山小的文化高山、一块人人向往的精神高地。
虽然,我那次只爬了岳麓山,看了岳麓书院,但也算到了大城市。这是我到过的第一座大城市,自然是念念不忘、引以为豪。就连长沙火车站那个标志性的火炬钟楼和《东方红》的钟声,至今都深深铭刻在我的脑海。
毕业工作,时光飞逝。去长沙的次数多了,对长沙的了解也日渐丰富。长沙不但有了我看不完的景,还为我展开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在马王堆汉墓,我看到出土的汉代简牍和帛书时,惊异于它们的斑驳与沧桑,更觉得那是历史写给未来的一封封情书。那精美绝伦的古琴、古箫、古笛和编钟,是历史弹奏给未来的和声。而那薄如蝉翼的丝织品,让我惊讶古人智慧与技艺的博大精深。
在长沙铜官窑,我看到了祖先怎样把一块泥脱胎换骨成一个碗、一个罐、一个鼎、一个坛,看到了祖先怎样在一把土上绣花、写诗、绘画,从而让土变得花一样好看、诗一样有味、画一样美丽。一块泥诞生生命和灵魂的过程,一把土淬炼不朽和永生的故事,都在铜官窑里默默讲述着陶瓷的前世今生。
在湘绣厂,我看到工艺大师们把一根根极为普通的丝线变幻成一道道彩虹、一支支画笔和一抹抹颜色。我看到一朵朵祥云在蓝色的天空上飘荡、一只只雨燕在翠色的山尖飞翔,看到云雀独立在枝头、蝴蝶依偎着山花、牛羊奔跑在田野、野鸭嬉戏在水边,小溪奔跑着唱歌的身影,朝阳喷薄着耀目的霞光。一根丝线居然能够复活所有的世界、呈现所有的美丽,舞动丝线的匠人们太神奇、太了不起了。
更让我惊喜的,是长沙的那些先进制造业和软件技术产业。它们的发展和成绩令世人瞩目,骄傲地展示着中国智慧、中国气派。当我置身在这些科技产业园,向科学家们讨教时,我真的无数次感叹自己愚笨且落伍,感叹新时代新科技的汹涌澎湃和日新月异。
其实,迷住我的,不只是长沙写不尽的魅力,还有道不完的活力。这座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是我无数次走进长沙、无数次流连忘返的缘由。长沙街头河流一样流淌的青春,让我变得年轻;长沙街头四处奔涌的活力,让我倍感振奋。特别是长沙街巷里夜夜璀璨的灯火、川流不息的人群、热闹非凡的夜生活,让我觉得长沙的白天与黑夜是连着的,连缀出一种别样的温柔与诗意。这别样的温柔与诗意,就是一年四季都旺盛不眠的人间烟火,是白天黑夜都热气腾腾的人间景象。
当长沙的夜晚一如白天熙熙攘攘时,长沙的昼夜光阴便在城市的忙碌中展现出无穷的活力和生气。当长沙的灯火变幻着各种流行色,在湘江两岸溢光流彩、在大街小巷熠熠生辉时,它街头的鼎沸人声里便多了一种梦幻、一种宁静、一种安详。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4日 20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