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民间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发布时间:2024-12-11 17:02:10 来源: sp20241211

  一侧是车流穿梭的公路,一侧是略显寂寥的小巷——位于台北不起眼巷口的一家书店,似乎分隔了两个世界。书店门面不大,入口为“葫芦”造型。很多人打趣问道,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岛内知名出版人、书店主人黄永松曾说,是“文化”这帖良药。

  这家书店名为“汉声巷”,楼上是《汉声》杂志编辑部。半个多世纪以来,汉声同仁为守护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而默默耕耘,从风吹黑发到雪满白头。杂志创办人之一黄永松近日辞世,享年81岁。虽连日多雨,岛内不少老友和读者纷纷前来,与汉声老员工共忆黄永松和这本杂志的往昔。

  首次为“中国结”命名

  剪纸、蓝染、布老虎……步入书店,随处可见各地特色民间手工艺品,如同置身民俗博物馆。一排排书架上,不同年代的《汉声》杂志供人翻阅,比A4纸宽两指的开本、上百页的厚度、仿古的装帧方式,既有匠心独具的艺术质感,又可见汉声团队钻研选题的功夫之深。

  1971年,从美国回到台湾的吴美云,与美术专业的黄永松一拍即合,共同创办英文版《汉声》杂志(ECHO),吴美云担任总编辑,黄永松则是总策划和美术编辑,在西方文化大举影响台湾之际,以中国人自己的角度,用英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华文化,第一期选题是妈祖信仰和京剧传承。

  英文版杂志发行的6年间,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纷纷订阅,并在西方汉学家及东方文化爱好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当时台湾经济正加速发展,传统文化不受重视,《汉声》文化顾问俞大纲对黄永松说,台湾处在头脚分离的时代,脚是现代文化,拼命往前跑,头代表传统文化,落在后面。《汉声》要做时代的“肚腹”,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连起来,全身前行。

  随着英文版杂志大获成功,许多岛内读者也呼吁推出中文版。1978年,《汉声》杂志中文版创刊,选题角度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横向坐标,转入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向坐标,英文版杂志也在出版61期后停刊。

  1981年,黄永松带领汉声团队在系统梳理中国古老结绳技艺后,首次提出“中国结”概念并推出同名系列丛书。时任《汉声》杂志社长姚孟嘉将传统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清晰展现制作技艺,使这项面临失传的手艺重现于现代生活。从此“中国结”名扬世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推动岛内文化寻根

  “所谓民间,其实就是回家。对大量从大陆移居到台湾的同胞来讲,回家就是回到原乡的怀抱。”黄永松曾如是说。他生在台湾桃园龙潭客家村,是黄家江夏堂来台第八代。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黄永松随即陪同家中长辈踏上故土,并策划出版“寻根系列三部曲”《台湾的泉州人》《台湾的漳州人》《台湾的客家人》,推动众多岛内同胞回乡寻找文化根脉。

  初探大陆这广袤的“文化母体”,黄永松和汉声同仁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们在选题方面确定四个标准,要做“中华的”“传统的”“民间的”“活生生的”内容,并将民间文化划分为5种、10类、56项,希望以此建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

  杨先让、杨阳父女的《黄河十四走》是《汉声》杂志与大陆学者的首次重要合作。“这本书是在黄永松他们的鼓励和引导下才写出来的。”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创办人杨先让对记者说。出于教学需要,1986年起,杨先让带领师生赴黄河流域开展民间艺术田野考察,历时4年的14次走访,足迹遍及8省区,从黄河上游走到入海口,期间拍摄数千张图片,并整理出20多万文字。

  黄永松主动建议杨先让在《汉声》出版此书,书名“十四走”也是由黄永松提炼而成。汉声多位编辑为此忙碌了3年,1993年,汉声版《黄河十四走》问世,不仅详述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成为重要的学术著作,并在多年后由大陆出版社推出简体版。

  让更多人看见“宝藏”

  数十年来,黄永松带领汉声同仁致力于民间文化的整理报道和地方风物的保护,并与两岸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众多专家学者合作开展调研。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担任教授的杨阳告诉记者,《汉声》杂志把两岸学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黄永松等人对民间艺术的尊重和保护令人敬佩,他们对出版工作的认真严谨值得学习。汉声在北京设有办公室,她会推荐学生去实习。“我带学生去拜访黄先生时,他对年轻人的鼓励是那么真挚恳切,给予年轻人巨大的信心和力量。”杨阳说。

  《汉声》中文版杂志至今共推出约200个主题,从实地测量福建土楼等乡土建筑,到详细记录“惠山泥人”等多项民间手工艺,倾情投入不计成本,留下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在民间文化领域耕耘超过50年,从未盈利。”英文汉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温碧光对记者说,《汉声》杂志从未接受过外界赞助,主要依靠畅销的童书维持杂志运营。

  杂志初创之际,吴美云和黄永松都向家里借过钱。1978年,《汉声》杂志推出的“中国童玩”主题大受欢迎,通过结集成书,汉声首次有了盈余。为了让儿童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建立文化自信,汉声还精心整理中国民间文化故事,按农历月份推出,插图也以年画、剪纸、刺绣等中国传统民间美术风格展现,之后结集成《中国童话》,引发抢购热潮。

  18岁便进入《汉声》杂志的美术主编罗敬智对记者说,“黄永松先生希望汉声所做的事,一定要长宜子孙,更对推动儿童教育念念不忘。近日不少来书店共忆黄永松的文艺界老友,都希望汉声继续加油,让更多人看见半个多世纪采集的文化宝藏。”

  (本报台北3月15日电)

  张 盼(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