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4:31:31 来源: sp20241122
编者按:“三明是闽江的源头之一,生态、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这种优势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将越来越显著。”“现在看青山绿水没有价值,长远看这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力主在全省开展生态省建设,到三明调研指导工作时,多次殷切嘱咐干部群众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近日,人民论坛调研组走进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带你一同聆听绿水青山间的振兴故事。
在福建省的西北部,有一片被誉为“绿海金盆”的生态瑰宝——泰宁。这里碧水丹山交相辉映,历史与现代和谐共生,金溪河宛如一条玉带蜿蜒穿城,丹霞地貌的奇峰异石犹如天工开物,构成了大自然的绝妙馈赠。
在泰宁,流传着一条幸福鲤鱼的故事。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泰宁县上清溪调研,叮嘱大家“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多年来,泰宁人民始终牢记这一重要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呵护这片土地上的好山好水好空气。
文旅融合:绘就发展新画卷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乘坐皮划艇,穿梭在泰宁九龙潭的湖光山色中,仿若置身于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艄公的山歌、峡谷的风、水面的波光、两岸的山色,共同编织成一首生态的赞歌,让人心随景动、流连忘返。
一片丹霞峡谷群,看遍湖、溪、山、谷、岩、峰、沟的精华,泰宁是闻名全球的世界地质公园,也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县森林覆盖率78.4%,空气质量和县域水环境质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泰宁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666.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43.59%,位居全省第二。
“我们舍弃了一些短期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换来的是更加清新的空气、更加清澈的流水、更加翠绿的山川。”泰宁县委书记张昌平说,当产业项目、经济增长速度和生态环境发生冲突时,宁可放弃项目,宁可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有舍才有得。他们把文旅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来培育,县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连续25年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全县性会议都是文旅产业发展大会,持续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全国第5个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泰宁路径”。
泰宁,不仅有山水之美,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状元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交相辉映,为泰宁的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泰宁以推进“环大金湖旅游度假区”建设为抓手,创新特色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让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特别是在夜游经济的开发上,泰宁通过“梦境·九龙潭”行浸式夜游项目,利用现代声光技术,将自然景观与文化元素完美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
“白天有看头,晚上有玩头”。2023年度,九龙潭景区共接待游客20.58万人,实现营收2140.2万元。2024年春节黄金周,九龙潭景区完成营收158.58万元,同比增长104.34%。
经过20多年的接续努力,泰宁先后创下了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众多品牌。在今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泰宁获得2023年度全省县域文旅经济工作正向激励,并在2024年全国县域文旅融合发展潜力100强中位居第4名。
据统计,20多年来,泰宁县旅游人次由2000年的74.14万人增长至2023年的895.2万人次,增长了11.07倍;总收入由2000年的1.7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76.6亿元,增长了43.5倍。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泰宁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对未来的深思熟虑和对传统的尊重。从池潭“80影视小镇”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到九龙潭景区的夜游项目,泰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产业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3年,泰宁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5:26.5:54。尽管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泰宁并未因此放慢脚步。
“我们正着力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由三产主导向一产稳中有进、二产三产齐头并进转变。”张昌平书记的话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
一产方面,泰宁通过“打品牌、育龙头、提品质、拓市场”的战略,着力解决农特产品有特色没规模、有口碑没品牌、有产品没市场的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水稻种植和制种,不仅是泰宁的传统,更是其现代农业的一张名片。泰宁的科荟种业,作为省内首个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重点种子企业,其杂交水稻种子的经营规模已居全省之首、全国前五,出口量占据了全省的90%以上。2023年,泰宁的水稻播种面积达到了12.48万亩,总产量高达5.4万吨,其中优质大米占比超过85%。
高优粮食、有机鱼、岩茶……泰宁注重培育龙头,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等措施,提升全县特色产业产品品质,拓宽市场渠道,续写着丰收的传奇。
二产方面,泰宁聚焦绿色转型和创新驱动。水资源产品的开发、竹制品产业的创新、食品加工产业的升级,都在不断推动着泰宁工业的绿色发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泰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是简单的淘汰与替代,而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与创新。以竹制品产业为例,泰宁不仅生产传统的竹编工艺品,更通过技术创新,“以竹代塑”“以竹代木”,发展了竹质活性炭、竹制快消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正在打造竹制品百亿产业集群。
自2021年4月起,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开始对口支援泰宁县,为泰宁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国铁(泰宁)食品产业园项目的建设将对推进相关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助力,预示着泰宁食品加工产业的美好未来。
三产方面,泰宁正从单一景点、产品、价格的营销模式转变为以打造特色文旅IP、提升城市形象、展示特色文化魅力为主的旅游目的地营销。
依托全域百里湖山、宋明古城、千年村落、古朴民俗等资源优势,泰宁积极培育影视拍摄等新兴文旅业态。经过三年多的发展,泰宁影视产业从无到有,成为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福建三大重点影视基地之一,并在金鸡百花电影节、第25届和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28届上海电视节上亮相。
培育壮大森林康养、研学市场、写生基地、影视基地、职工疗休养及会务活动等新兴产业……面对国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泰宁这座千年古县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未来,泰宁将继续牢记“一定要好好保护环境”的重要嘱托,进一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全力推动绿水青山“高颜值”向金山银山“高价值”转变。
民生改善:构建和美新家园
在泰宁县的青山绿水间,坐落着一处融合了历史与自然之美的文化瑰宝——明清文化产业园。这里不仅是国家4A级景区,更是福建省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园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步入园区,宛如穿越时空,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往昔的辉煌。22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上,6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内,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古木雕精美绝伦,家风家训文化馆藏丰富。这是福建省首家民间木雕收藏博物馆,也是“百福馆”的所在地,百余件明清时期藏品让人目不暇接,每一件都是对“福”文化的深刻诠释。
福箱、福匾、福秤、福字画、福屏风……走进“百福馆”,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人们在欣赏它们外在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它们蕴含的文化力量。
“泰宁民风淳朴,百姓和乐,是个充满魅力的好地方。”对于明清园的主人陈明青而言,将这里无与伦比的自然美景与精妙绝伦的中国传统古建筑文化完美融合,是他梦寐以求的愿景。他深信,泰宁的青山绿水能够给予这些古建筑一个合适的“家”,还能让这些文化遗产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天人合一,里仁为美。”踏入泰宁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志愿服务、文明实践、项目孵化等功能区一应俱全,共同构成了泰宁社会治理的新平台。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文明的践行者,每一项服务都是社会和谐的注脚。
“我们通过志愿服务,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加贴近群众,助力服务群众。”泰宁县委文明办主任肖来雄介绍,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泰宁始终不忘社会治理和民生改善,特别是“背包法庭”的创新实践,将司法服务送到了群众的家门口,极大地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在民生领域,泰宁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住房条件等措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同时,泰宁县以“丹霞中的城、公园里的家”为蓝图,启动了金湖大道、城市主题公园等132个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对道路、房屋、老旧小区等进行改造,加快补齐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古城活化利用成效显著,获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修复古建筑130栋,打通街巷路网30条,打造32家特色主题馆和工艺美术大师一条街、大金湖鱼城等文化商业街区,使其成为泰宁旅游的“新爆款”和“新名片”。
“居者自豪,来者向往。”如今,泰宁的城市面貌已焕然一新,连续8年荣登“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3年,泰宁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增幅居三明市第一。
观泰宁之发展,犹如画卷徐徐展开——昔日之泰宁,以山水为基,以生态为魂,铸就旅游宝地;而今之泰宁,更以创新为翼,以产业为脉,开拓发展新境界。
“矢志不渝,一抓到底;不干则已,干则必成;不怕缺点,怕没特点;不唯其名,更重其实。”站在泰宁这片热土上,我们相信,未来,这里山将更绿、水将更清、天将更蓝,人们的生活将更加幸福安康。(人民论坛网 作者:人民论坛调研组)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