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合作共赢创未来——变革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11-25 04:48:31 来源: sp20241125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2023年底,中国对欧亚六国持普通护照人员实行单方面免签政策。从12月1日开始,国外旅客入境热度就不断上升。到中国来,正变得越来越快捷;到国外去,也已经越来越方便。就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之间,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走过45年辉煌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简单说那就是中国从一个区域性的、保守型的,大门仅仅只是微开一点点的国家,进入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并且实现了信息、人才、物资、资金双向流动的全球强国,这就是45年来开放的最伟大成就。”

  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4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面貌,也促进了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重庆地处中国西南内陆,也是国际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从重庆出发的中欧班列,目的地是德国的杜伊斯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间,累计五万多种商品,来往于这条贯通欧亚的贸易通道上。

  透视列车上的集装箱,可能有中国的汽车、电视机、洗碗机,也可能是你的国际邮包或是西班牙的红酒、法国的化妆品……伴随“一带一路”的发展,一条条新线路向西次第生长,而这只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贸易缩影。

  十年间,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努力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在‘一带一路’提出来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的定位最重要的方面:它是一个中国对外开放管总的规划、管总的战略、管总的倡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所有的对外开放成果,其实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大框架下得到展现, ‘一带一路’的的确确是在对外交往过程中的管总规划下形成了立体性的、多层次的、高质量的、全方位的中国对外交往的新框架和格局。”

  如今,中国已经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的对外交往更加均衡,实现了真正的“朋友遍天下”。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在2012年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60%左右都是美欧日三家,现在中俄贸易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是20%、30%增长,中国和中东的贸易大多数国家都是20%左右增长,同非洲同样是10%、20%的增长。”

  共建“一带一路”不断走深走实,与此同时,一系列高水平展会也不断推出。“广招天下客、流转四方财”,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会为中国、也为世界带来无限的商机。

  今年是阿富汗小伙子阿里·法伊兹第四次参加进博会了。今天的他已经可以熟练地在中国移动电商平台上直播了,他把进博会上的点点滴滴秀在自己的媒体账号上,并留下感言:“祝愿进博会越办越好,中阿友谊地久天长!”

  对阿里来说,人生的拐点发生在四年前,第一次参加进博会的他凭借一个9平米的展位,卖出了20张阿富汗地毯,并收获了来自上海、北京、辽宁的大量订单。从那之后,他和家乡小伙伴的命运就发生了改变。

  为阿里带来无限商机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今已和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一起被称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三大展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可以看到世界没有第二家办进博会,链博会也是,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属于全球的公共产品,它帮世界促进国际供应链的合作,促进世界的经济发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时所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让合作共赢惠及世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我们开放的不仅仅是打开大门,让人进来出去、让信息进来出去、资金进来出去,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制度、规则、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型开放。”

  黄浦江畔的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也是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先锋。2013年,在这里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党中央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出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崔卫杰:“当时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背景,就是当时国际上出现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这些大型的自由贸易协定,这些自由贸易协定里边有很多新的经贸规则,我们不是太了解,所以按照改革开放以来的思路,既然不了解,把握不准,那我们就在点上进行试验,以点带面,推动更大范围的改革开放探索。”

  今天,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成为国内自贸试验区中名副其实的“领头雁”。国家层面复制推广的302项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中,近一半源自于这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首创或同步先行先试。今天的开放与进步绝非偶然,而是来自十年前顶层设计的高瞻远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当年上海申请的时候,不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申请的是自由贸易园区,那个区域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有很多围网,要把它围起来。但是最后国家批的上海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还要求可复制、可推广,这是非常富有创新思维的。”

  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体现了党中央决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由“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样的探索也贯穿于此后一系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实践中。

  今天,中国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早已遍布全国“东西南北中”的22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全球最高水平开放形态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先后完成14批140多项制度集成创新方案的设计和落地实施。在我国版图的最西端,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也于2023年11月挂牌成立。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8个方面129项改革的试点任务,其中6项涉及突破现行法律法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不仅仅在东部沿海,而且跨越了所谓的胡焕庸线,进入到中西部,进入全方位开放和高质量立体化开放的新阶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崔卫杰:“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对我们下一步优化整个开放布局,推进全国范围更高水平开放,包括创建亚欧黄金通道,包括向西开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这些领域也开展了很多差异化探索。”

  从沿海、内陆到沿边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对制度创新的先导示范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 崔卫杰:“按照2022年的数据,我们21个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国千分之四的面积,贡献了全国18%左右的外资和进出口。自贸试验区作为开放领域最前沿的平台和载体,通过外资准入的开放、跨境服务贸易的开放,推动了我们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

  在自贸试验区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在加快规则、规制、标准等的对接,开拓经贸发展新空间。2023年6月,由东盟发起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全面生效。这是海关总署保留了该协定谈判初期的一份案文,上面的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想法和意见,每消除掉一个颜色,就是消除掉一个分歧。从2012年到2023年,在中国的坚持努力和不懈推动下,所有的颜色终于归为一色,区域内的15个国家结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贸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张燕生:“因为中国人相信开放能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所以中国为什么会发展得非常好,我觉得这种胸怀是重要的。中国推动开放的世界经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有利,对世界有利。”

  今天的中国,开放的脚步正在向更宽广的领域拓展,中国正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在与世界的深度互动中,不断开辟合作共赢的新境界。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性,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天的中国,正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中国一直以实际行动证明,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