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升级 智能汽车发展有哪些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1-10 14:19:24 来源: sp20250110

  推动产业升级 智能汽车发展有哪些新路径

  如今,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进入高峰,智能化也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汽车智能化融合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创新技术,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方向,也是汽车全产业链创新求变、转型升级的主战场。有专家认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取得了三大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4.9%。今年上半年,市场渗透率达到42.4%,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10个百分点。

  二是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车用操作系统、大算力计算芯片等实现装车应用,跨域融合域控制器技术实现突破,高性能激光雷达感知范围达到250米;多款具备增强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新车型陆续发布,多家车企已做好量产L3级车辆的准备。

  三是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稳步拓展。全国已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整体来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取得了先发优势,已经从小范围测试验证转入技术快速发展、生态加速构建的新阶段,但是竞争格局还没有固化,国际竞争的形势仍然不容忽视。

  如何打造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构建可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如何系统性保障智能汽车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如何构建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新政策、新法规及新环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优势?这些都是智能汽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近日以“智能汽车产业化发展新征程”为主题,在安徽合肥市举办第六届全球智能汽车产业大会。本届大会邀请政府有关部门和汽车、信息、交通、能源、城市等领域的行业机构、高校院所、企业代表深入研讨,探索我国智能汽车发展新路径。

  “三大支撑力量”加快智能化转型

  当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深度变革期,这也是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汽车革命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交通革命、智慧城市建设交织在一起。汽车产业的边界越来越宽,与其他产业融合越来越深,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都在加速重构。在产业变革的过程中,电动化、智能化成为重要方向。

  与电动化相比,智能化涉及面更广,技术复杂度更高,进一步重塑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甚至改变了产品属性。因此,汽车智能化必将是竞争的焦点和重点,也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认为,发展智能汽车既是战略选择,也是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智能化的发展不但不能慢下来,还要加快。

  张永伟表示,国家层面,发展智能汽车是汽车强国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载体;产业层面,将对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起到强大的拉动作用;社会层面,赋能智慧出行和智慧城市,解决拥堵、交通事故、节能环保及城市管理问题。

  以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例,预计到2030年,汽车智能化实际带动车端新增的产值会达到2.8万亿元,包括物联网、云计算、信息通信技术等一系列技术会变成产品,进入汽车。

  张永伟直言,目前中国汽车在电动化上先行一步。一方面,要保持先行优势,巩固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必须通过智能化形成新的竞争力。“智能化决定汽车革命下半场竞争的胜负。不发展智能化,电动化的先发优势也可能保不住。‘两化’同步,甚至要加速转向智能化,才能继续保持领先。”

  同时他指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有三大支撑力量:“电动化”“信息通信”“大数据、大模型与人工智能”。

  张永伟建议:“要加快明确智能汽车发展技术路线,全链条规划建设汽车智能化供应链;要有明确的汽车芯片发展战略,在汽车软件领域加快战略性布局;要支持跨界力量全面参与汽车智能化进程;加强顶层设计与组织协调,制定智能汽车发展新规划,构建智能汽车发展的政策体系,立足智能化发展,加快完善法规体系。”

  电动化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第一支撑力量。在技术方面,电动汽车具备了更适合智能化的电能供应及集中/中央式电子电气架构,两者技术适配,企业也具备了新平台打造及产品快速迭代的技术积累;在产业生态方面,在电动化过程中培育了一批创新主体和自主品牌,企业具备了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居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消费习惯。

  信息通信是中国智能汽车发展的第二支撑力量。张永伟表示,过去信息通信行业离汽车业很远,现在信息通信与汽车这两个行业正逐步融合,下一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我国开通5G基站313.8万个,全球占比超60%,5G网络实现地级市全覆盖,为车路云一体化发展奠定了网络基础。截至2023年7月,我国各类手机App超261万个,移动应用开发者83万多名,为手机生态移植车机提供了丰富的应用生态。

  如何让传统汽车产业之外的力量更深度地参与到汽车行业中,也是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时代后的关键议题。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如果能够把中国在信息通信领域所形成的基础性力量和创新性力量导入到汽车行业,就等于完成了智能化的关键一步。”张永伟说。

  近年来,随着ChatGPT引发人工智能革命,汽车智能化技术路线也被重塑。大模型在处理文本、获取和加工数据、建立场景的训练和迭代方面的优势,将会对人机交互智能化和智能驾驶方面起到加速推动作用。

  大数据、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是第三支撑力量。张永伟表示,大数据、大模型与人工智能是新兴力量,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希望所在。基于云服务的大算力和数据闭环能力的底层支持,大模型将极大地加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迭代。

  “这三大支撑力量若能实现和汽车业融合,我们这条路就能走得更快。”张永伟说。

  构建产业合作生态是关键

  智能汽车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在向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广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多方面的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协作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涵盖了软件、硬件、通信、系统集成等多个领域,绝不是一家汽车企业或单个汽车行业单打独斗便能完成智能转型的,需要开放合作、跨界融合发展。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产业科技创新研究部部长王晓明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更依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构建产业合作生态非常关键。

  从推进模式上来看,十年前新能源汽车推动的模式和今天智能网联汽车推动的模式有所不同。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大量投资支持,特别是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既有供给侧的支持,也有需求侧的支持。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相对清晰,主要还是解决产业化的问题。产业涉及到“三电”,复杂度、产业结构清晰,本质上还是能源效率提升,属于降本增效的过程。

  目前,新能源汽车走过了政策支持,正在迈向市场化的发展阶段。预计2025年,基本上可以靠市场内生的动力驱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尚处于探索期,技术路线不够明确,产业链也更长、更复杂。另外,智能网联汽车未来带来的用户体验,以及用户侧的价值和效率方面该如何体现,也是需要创新驱动的。

  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全球竞争非常激烈,新技术投资的门槛低,社会资本活跃,产业灵活多变。总体来看,新时期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政府、行业都很难直接套用新能源汽车的模式和经验,更多是依靠行业、市场的力量,而不只是政策的力量。

  王晓明说:“政府应该在规则、标准、基础设施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通过市场竞争筛选最优的技术和产品。”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则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整车销售的模式,主要是单车智能为主,不依赖基础设施;另一类是运营服务的模式,像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巴士,还有特殊场景的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的运营等。未来,两种模式将共同驱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王晓明认为,智能网联汽车是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科技是智能网联汽车背后最有力的推动力。“新能源汽车走到现在,其技术创新并没有停止,下一代固态电池、新的电机电控等技术,还在创新迭代过程中。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构建产业合作生态是非常关键的。”

  王晓明表示:“在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中,传统汽车产业要打通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关系,特别是和非传统合作伙伴的能源、信息、网络,包括未来的智能、算力等。这些新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模式如何建立,对于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推进至关重要。”

  他建议,国家层面应加强合作平台建设,完善法律法规与标准;企业应积极探索智能汽车商业模式,打造产业生态;投资机构应注重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避免无效投资,合理的商业模式比政府补贴更重要。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汽车管理处处长吴锋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坚持“车-能-路-云”融合发展,深入完善法律标准体系,支持技术创新,完善网联基础设施,深化测试示范应用,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等,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在功能安全、网络安全、操作系统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车与信息通信、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标准领航效应,加速技术落地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是支持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补齐车用芯片、工具软件、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底层技术短板,加快关键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三是深化测试示范和试点应用。加快C-V2X、路侧感知、边缘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智能网联汽车运行条件;会同公安、交通、住建等部门加快启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支持L3及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商业化应用;探索开展城市级“车路云一体化”示范应用,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示范案例。

  四是推动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组合驾驶辅助车辆管理,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强化产品安全管理;持续规范OTA升级备案活动,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保证产品生产一致性。

  “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力量,搭建交流平台,积极宣传引导,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吴锋说。(记者:王志远 许亚杰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