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治理,助河湖焕新(现场评论·新春走基层)

发布时间:2024-12-15 18:30:48 来源: sp20241215

  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漫步滇池沿岸,近观良田,远眺西山,与鸥共舞……新春期间,笔者探访云南昆明市官渡区福保村,优美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福保村466号曾是福保造纸厂所在地。改革开放之初,福保人乘时代东风,兴办造纸厂、铸管厂等企业。1996年,造纸厂年产值就已逾亿元。随着滇池治理工作不断深入,位于保护区内的造纸厂停产停业,并于2021年正式拆除。这里的生态之变,折射出美丽乡村建设成效,也为滇池保护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滇池是昆明人的母亲湖。近年来,控源截污、精准防控、科学补水、生态增绿等一系列措施形成合力,扭转了滇池水质长期处于劣Ⅴ类的态势。

  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改善滇池水质,尤其需要系统治理的智慧。滇池缺乏稳定补水水源、自我净化能力较弱,治理必须岸上岸下多头并进、上游下游齐抓共管。从线上看,多数入滇河道依靠水质净化厂处理的再生水补给水源,中上游可腾出精力搞生态修复,下游则必须兜住污水处理底线,确保清水入湖。从面上看,主城区要不断畅通排水管网“毛细血管”,降低汛期雨污合流的溢流污染风险;环湖区域需要持续打通污水处理“神经末梢”,实现流域内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实践证明,湖泊治理不能就湖论湖,而要推动“一湖之治”向“流域之治”“全域联治”转变。

  以系统观念治理生态环境,需要部门、区域的协同推进,也离不开相关产业、配套工作的统筹协调。滇池北岸的宝丰湿地,芦苇萋萋、飞鸟翩翩,春节假期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今,星海、海东、王官等数十个沿岸湿地串珠成链,成为改善滇池水质的“过滤器”、市民假期出游的热门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相得益彰。永久基本农田推广生态种植,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建设绿道,设定物理区隔、打造休闲长廊;乡村以生态保护为底线,发展摄影、徒步、非遗展示等业态……滇池沿岸的治理实践表明,将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好结合起来,可以为生态治理注入更强动能。

  1963年出生的老马,十几岁随大船到滇池捕鱼,渔业资源减少后以种植韭黄为生,近年在村里从事绿化保洁工作;50多岁的志愿者李大姐,春节期间自发来到岸边清扫垃圾,常把“自己的家,自己爱护”挂在嘴边……保护生态环境,关键在于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从靠天吃饭无度索取,到围湖造田征服自然,再到保护滇池绿色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调整,越来越和谐。如今,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渐提升,爱滇护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形成民生改善和生态治理的良性循环,汇聚全民参与的合力,才能持续改善滇池水质。

  今年1月,新修订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滇池治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以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系统推进治理工作,大观楼长联中描绘的五百里滇池美丽画卷定将再现,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必将绽放新光彩。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9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